从下川文化大概的一些情况我们可以观察到一点下川文化渊源的脉络。下川文化的显著特点,是发现了大量的小石器。其中发现的雕刻器、楔状石核等不少典型器物,在早于它的峙峪文化中,可以找到基本相同的器形。
下川文化
目前发现的遗址,主要分布在山西省中条山东端的垣曲、沁水、阳城三县境内。据调查报告介绍,这里的下川文化遗址共发现了十六处之多,划分为五个小区。垣曲县历山区有两处,一在历山顶峰北坡的大腰,一在顶峰南八公里的流水腰;阳城县固隆区有三处,即朝神山、鳖盖顶和柿树岭;阳城县的索泉岭区两处,即火石坪和小尖山;沁水县东川区三处,即油房圪梁、西庄南面砖场一带与阳城松甲相邻的山坡上。
沁水县下川区有六处,即水井背、棠梨树圪梁、小背圪梁、富益河圪梁、牛路和黑龙池。以上五区以下川区地层保存较好,石器遗存较丰富,所以这一带的文化遗址便以下川为代表了。下川文化的地质时代属于晚更新世,含有石器的地层,偏早一点的是晚更新世中期,称为下文化层;偏晚一点的是晚更新世晚期,称为上文化层。
下文化层,碳14测定的年代有两个数据,一个是公元前一万八千七百五十年,一个是公元前二万一千九百五十年,它的时代晚于峙峪文化,稍早于山顶洞文化或与山顶洞文化同时。下川文化的上文化层,其年代为公元前一万四千四百五十年,结合文化内涵来看,它的时代晚于山顶洞文化。下文化层出土遗物较少。以下川富益河圪梁为例:发现石核、石片、石器共一百七十七件。
将石核和石片结合观察,均系锤击法打击,其台面一为自然台面,一为利用石片疤作台面。在这里只发现了二件石片石器,其中一件经过第二次加工,似为刮削器。发现三件系石英砂岩石核制成的砍砸器,用交互打击法打出刃缘,手握部分比较钝厚,甚至还保留着砾石面。还发现一件用砂岩砾石制成的石球。
上文化层出土的石器非常丰富,所说的下川文化主要是指这一部分遗物。这一文化层中的石器分两大类,一类是粗大石器,一类是细小石器。粗大石器,从石核和石片观察,其打击方法,主要是砸击法和锤击法两种。这种打击方法在丁村文化中已经使用。发现的石器有:砍砸器、石槌、尖状器、刮削器。还有研磨盘三件,系粗砂岩制成,形如圆盘状,中间已研磨成圆坑。有砺石一件,从残存的凹槽来看,似磨制骨器的一种工具。
细小石器有石核,如:锥状石核,有整锥状石核,以铅笔头状为典型;也有半锥状石核,是下川文化中独具风格的类型。楔状石核,有宽型楔状石核和窄型楔状石核两种。柱状石核。漏斗状石核。一台面或多台面石核。石片中有细小的石叶石片和薄长石片,断面呈三角形为多,呈梯形者少。这类石片多为镶嵌骨刀而特意打制的,而且多系用间接打击法剥下的石片。发现有琢背小刀,其中有三角形、带肩斜刀、长方形、鸟喙形等几种。
雕刻器有三种。斜边雕刻器和屋脊形雕刻器均用压制法进行加工;另外还有一种鸟喙状雕刻器。发现的尖状器有六种。两面加工尖状器,其端锐尖或扁尖;扁底三棱尖状器,似与木柄相结合的枪头;另外还有三棱小尖状器、宽尖尖状器、薄长尖状器和微型尖状器。发现的锥钻,原报告分为七型,其实只是大同小异。石簇中有圆底石簇和尖底石簇两种。
刮削器有:圆头刮削器,其中有长身圆头刮削器,短身圆头刮削器,有的似圆盘状,有的即是习惯称谓的拇指盖刮削器;还有一种属于两端圆头刮削器。凹刃刮削器。圆刃刮削器。直刃刮削器。尖状器/圆头刮削器,即一端可作尖状器,另一端则为圆头刮削器。石锯共发现了九件,这是一种比较新颖的石器工具。
石核状石器,原发掘报告说这类石器在下川小石器中是一大类,但并非真正是用石核制成,而是用厚石片和薄板燧石制成,因刃部阴痕与某些石核上的疤痕相似,才把这种风格的石器叫作石核状石器。这类石器主要是刮削器,有斜刃、平刃、圆刃、两端刃、两面刃和刃尖两用等多种。下川文化的下文化层中发现有类似丁村文化的石球;上文化层中还有一些与旧石器早、中期打制方法相同的粗大石器。
下川文化的三棱小尖状器与丁村尖状器在器型大小虽有差异,但其打制方法也基本一样。特别是近年发现丁村文化晚期的典型石器,有楔状石核、锥状石核、石核刮削器、短身圆头刮削器和雕刻器、石簇等,与下川文化的主要特点基本相同。因此,下川文化与丁村晚期文化属同一类型。
小南海洞穴遗址
河南省安阳市西南约三十公里的石灰岩峡谷里,有一个颇有名声的高峡平湖,人们称它为小南海。小南海的洞穴遗址于年进行了发掘。据原发掘报告介绍,这个洞穴大约开口于更新世晚期,首先被最晚鬣狗所占据。不久人类来到这里,驱逐了鬣狗,占据了山洞,于是洞穴就成了人类的住屋。在洞穴内发现有篝火的灰烬,有红烧土碎块和炭粒以及烧焦的动物化石,还有制作工具的废料和遗弃的工具等。
洞穴堆积的最上层,属于洞穴废弃后全新世的黄土堆积,没有包含任何遗物。所以洞穴遗址的时代不会晚到全新世,也就是说不属于新石器时代文化。小南海洞穴堆积中发现了十八种动物化石,其中安氏鸵鸟、洞熊、最晚鬣狗和披毛犀四种,在进入全新世以前于晚更新世的最后一段已经灭绝,占全部动物群的22%。其余各种动物都是现生种,占78%。小南海与山顶洞动物群比较,相同的种类达50%。
因此,我们可以判断小南海洞穴遗址属于晚更新世后一阶段,也就是说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这个判断得到碳14的支持。据碳14测定,小南海洞穴遗址的时代距今为±年。它的下层的年代可能早到公元前±年。小南海洞穴遗址的时代清楚了,但是它的渊源在哪里?还需要对它的文化遗物进行观察。发掘报告说:小南海洞穴遗址中发现石片、石器等共七千零七十八件。
但是有使用痕迹的不多,经过第二步加工的石器仅有百余件。此外,还有一部分石核和少量未加工的石料。小南海发现不同类型的石核很多,其中柱状石核,类型稳定,特点显著,是小南海石器中具有代表性的遗物之一。安志敏先生说,从它的形制和用途看,与周口店第一地点和第十五地点的两端器相近似,不过小南海的柱状石核在制法和形制上更为进步,表明两者之间有某些联系。
但是它们相距的年代实在太久远,怎么能够有联系呢?随着新的考古材料的不断发现,证实了安先生的看法。北京人的后裔许家窑人文化中,也发现了柱状石核,它的时代与小南海接近的多了。还有时代更接近或约同时的虎头梁文化和下川文化中,也发现有柱状石核。小南海的锥状石核,在丁村晚期文化中也有发现。
小南海的尖状器有:椭圆形尖状器。在许家窑和虎头梁遗址中都有发现。菱形尖状器。在峙峪遗址中也有发现。三角形尖状器。在虎头梁遗址中也有发现。不规则形尖状器。这种器形在许家窑、峙峪和虎头梁遗址都有发现。椭圆形齐刃尖状器。安志敏先生认为它的尖端刃部很像雕刻器,也可能具有相类似的用途。如果提到雕刻器,前边已经说过,它是许家窑、峙峪、虎头梁、下川和丁村文化晚期遗址中,都曾出现的具有特征性的石器。
安志敏先生在发掘报告中说:“北京周口店第一地点(即北京猿人遗址)、第十五地点、山西垣曲南海峪、临汾丁村、交城、曲沃里村、宁夏水洞沟、内蒙古萨拉乌苏河、山西阳城固隆和陕西蓝田涝池河等地所发现的小型尖状器的特点,都和小南海类似。”这样多的地方都发现这类石器,说明小型尖状器是我国旧石器时代普遍性的一种工具。
但是小南海所特有的菱形尖状器、三角形尖状器和椭圆形齐刃尖状器,却只在许家窑、峙峪和虎头梁遗址发现,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更近了一层。小南海的刮削器有:圆刮器。有些圆刮器在峙峪和虎头梁遗址都能找到类似的器物。有的为短身圆头刮削器,与许家窑、峙峪的拇指盖刮削器近似,在下川文化和丁村文化晚期都发现了类同的器型。长刮削器,有凸刃和弧刃两种。有两件近似“船底形刮削器”,在许家窑、峙峪、虎头梁和下川遗址中,都可以找到类似的器物。
弧背长刮削器,均用燧石制成,较厚的一缘呈弧形,常保留有岩面。这类石器在其他旧石器时代遗址中非常罕见,是小南海石器中具有代表性的器物。复刃刮削器,其中有弧背三角形、半月形和不规则长方形。许家窑有复刃刮削器,虎头梁有三角形和半月形刮削器。双边刮削器。许家窑、峙峪、虎头梁三处遗址都有这类器物(许家窑报告称为两侧刃刮削器)。
通过以上的介绍,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丁村文化本身有早、中、晚三期,与丁村文化晚期相同的下川文化,它的渊源当然应该是丁村中期文化了。小南海文化与许家窑、峙峪、虎头梁、下川文化关系比较密切。但是也可以看出它的发展趋向,不是向细器文化方向发展,因为它有不少因素,反映了将要走向原始农业石器文化的征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