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段子,大家肯定都听说过。
冷战时代,美苏开展了激烈的太空竞赛,美国为了碾压苏联,不计成本,疯狂投钱。
实践中,美国人发现,在外太空失重状态下,圆珠笔和钢笔的墨水都飘了起来,不能正常往下流,根本没法用。
为此,NASA花费了百万美元开发了一款太空圆珠笔,可以从任何角度,在任何温度,以及零重力的环境中流畅的书写。
然而,当美国人骄傲地向苏联方面展示自己的最新太空科技成果时,却尴尬地发现....苏联宇航员早就用铅笔解决了这个问题。
这个栩栩如生的段子,不仅咱们国人耳熟能详,甚至信以为真,连早前的印度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里,也曾经出现过跟“太空笔”有关的情节。
《三傻大闹宝莱坞》中,开学典礼上,院长激情展示一只太空笔
院长介绍“太空笔”的各种厉害的功能
男主“机智”的反驳了院长
另外还有一个版本,则是反过来演绎的。
说苏联派下大本儿,训练克格勃打进了NASA内部,试图搞清楚美国宇航员在太空拿什么写字...然后,尴尬地发现,他们——用铅笔。
这些段子都描写得绘声绘色,仿佛作者亲眼见着过一般。
可惜的是....大家都被忽悠了——太空环境下,铅笔同样是不能随便拿来用的!
在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的高潮处,教授就解释了阿米尔·汗饰演的男主在开头提出的“航天员为毛不用铅笔而费力开发太空笔”的错误,让他在关键时刻,充分认识到了自己的骄傲和懈怠,帮助男主最终成为了一个真正的科学家。
跟电影中教授说的一样,当环境零重力时,木屑、石墨粉以及橡皮碎屑都会悬浮在空中,不但威胁宇航员的健康和生命,还会给设备带来了诸多安全隐患。
比如,石墨是一种导电性能很好的材料,而太空舱内空间狭小,四周都是电子器件,那么,一旦航天设备中吸入石墨,后果将不堪设想;
太空舱内部
更何况,所有铅笔的使用原理,都是通过磨损笔芯来写出字迹。换句话说,只要你写字,就一定会有粉末进入空气,危险就时刻伴随着你!
另外,铅笔用久了总要削的,而那些削下来的木屑在失重的空间中会四处飘散。作为易燃物的木屑,在太空仓的环境中会燃烧的更快。一旦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将导致非常可怕大事故,甚至是毁灭性的灾难。
很明显,航天飞行容不得一点差错,这种情况下,铅笔被淘汰就是必然的了。
当年的美国,确实曾花费了不少钱(据说是砸了万美元)研发出的太空笔。
但这并非是NASA用来骗国家经费的幌子,而是一位叫做保罗·费舍尔(PaulC.Fisher)的企业家兼发明家自掏腰包鼓捣出来的。
就是下图这位老大爷。
一生专注制笔业的保罗·费舍尔
昂贵的成本赋予了这款被命名为“AG-7”的太空笔出色的性能。
它的工作原理是采用密封式气压笔芯,而不是靠重力。
“AG-7”采用密封气压笔芯,触变性超沾油墨,笔尖充有氮气,靠气体压力把油墨推向笔尖,以保证顺畅书写,不受失重环境的影响。
同时,这种笔在强光下照射小时,在开水中放小时,都不会影响使用,耐高温和酷寒,并有把握预计,在30度以下,可以保存年,满墨状态下能流畅书写48公里。
年,费舍尔公司的“AG-7”成功通过了NASA的各种测试,NASA以美元一口气买下了只,折合每支笔2.39元。
要知道,费舍尔为了这个“AG-7”,可是投资了万美金,结果第一单才卖了不足一千美元——这买卖,貌似亏大了。
其实,费舍尔公司和NASA的合作,仅仅是起了个头而已。
笔不值钱,可专利很值钱,市场前景广阔。
很快,随着外太空竞赛的不断激烈化,费舍尔公司的太空笔接单接到手软。而且,因为它对极端环境的适应性非常强,价格也不算太贵,很快就成了不少特殊职业人群的标准用笔。
更传奇的是,小小的太空笔,还曾经很意外地为阿波罗11号登月的三名宇航员解决过生死攸关的大问题。
在登月舱准备返回的时候,发动机出现了故障。经过紧急排查,宇航员发现,是发动机的手动开关被宇航服的背囊碰断了。
按照地面指挥中心的指令,他们只要伸进开关内,拨动一个小金属条就能搞定。可是,在关闭舱门之前,宇航员们为了减轻重量,已经丢弃了大部分工具。
焦头烂额之际,地面指挥中心的一位工程师建议他们,不妨用太空笔试着捅一下。
于是,宇航员奥尔德林掏出随身的太空笔,缩回笔芯,用笔的中空尾端拨动了开关,成功启动了发动机。
阿波罗11号登月舱飞行员巴兹·奥尔德林的官方宣传肖像
不过,话又说回来,在最初太空笔还没问世的阶段,美国宇航员确实曾经用过一段时间的铅笔。
反倒是苏联最早意识到了铅笔相关的安全隐患,另辟蹊径地用过石蜡铅笔,既解决了飞屑微尘问题,又能避开导电隐患。但这玩意稍微用力过大,还是会被折断,也不算很完美。
毕竟,最早进入太空的,苏联那边是各种流浪狗,美国则用的猴子和猩猩——很显然,这些动物它们都不识字,更不会写字。因此,早期的美苏航天团队,几乎没怎么用心考虑过在外太空,用什么笔进行书写的问题。
年11月,美国送上太空的猩猩哈姆,这之后,美国才开始上人。而同年4月,苏联的加加林就已经进入了太空
苏联时代的一些“太空狗”,其中早期的一些,是有去无回的,非常悲惨
随着年代,人类真正进入太空后,才发现,在失重环境下,用什么笔,还真说得上是个让人挠头的问题。
开始的时候,正如前面讲的那样,美国人用铅笔,苏联人用石蜡笔,因为任务时间短,还能勉强凑合。
但随着人类在太空停留的时间越来越长,任务内容也愈发复杂,再这么随便凑合,也是太冒险了....于是,就有了美国率先推出的费舍尔太空笔系列。
NASA珍藏版费舍尔太空
没过多久,苏联人通过各种渠道,也摸索出了其中精要,成功鼓捣出了自己的太空笔,原理和费舍尔的那个类似,性能也相当靠谱。
再看咱们中国这边。
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初期,用还是国外进口的太空笔。不过,同期咱们也建立了基地,专注太空笔的自主研发。
年,中国自主研发生产的太空笔正式应用于航天事业。
到了今年,在央视播放的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舱内的画面中,大家都看到了三名宇航员在舱内不断转动着手中的“太空笔”,面对镜头,宇航员汤洪波还专门用笔来带着观众体验失重状态。
他们手中的“太空笔”就是咱们中国韶关盛怡文具有限公司专门研制的,不仅能在玻璃、陶瓷等介质上书写,在水中也可以书写流畅,并能够轻松够适应零下40摄氏度到摄氏度的气温变化。
最后再说说俄罗斯的太空笔。
承接着苏联的技术,俄罗斯的太空笔口碑还是很不错的。
年的时候,俄罗斯宇航局为了赚钱,还曾经很“超前”的在国际空间站上,进行过一次直播带货,他们主要推销的产品,就是太空笔。
相信大家都有一个疑惑,除了宇航员,谁还会买这玩意?
原来,他们的受众,除了那些猎奇者买来收藏外,就是一些特殊职业群体了。
其实,在地球上,很多环境中也都需要用到太空笔。比如极地科考人员、登山潜水队员,这些要在极端环境下作业的人们,都属于太空笔的主要客户。
总之,人在太空,要用“太空笔”,苏联宇航员和铅笔的故事,只不过是个嘲讽美利坚“人傻钱多”的玩笑而已。段子,终归只是段子,可不要当真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