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阅读理解的技巧要从小就开始学起,提高我们的语文成绩的关键也在于此了,那么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去学习一下小学四年级语文阅读方法与技巧,提高一下我们的语文学习能力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垫
总领下文
例如: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也是牧场之国。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
答:这句话是总起句,在文中起到开篇点题,引出下文的作用,抒发了作者对荷兰的赞美之情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总结全文
例如:多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这句话在文中起到了总结全文,点明中心的作用,抒发了作者对人家的热爱之情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例1:“笔直的公路上,一队队灯柱,像等待检的仪仗队。这句话好在哪里?
答: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灯柱的整齐地立在公路上的特点
例2:“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这句话好在哪里
答: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雨后春笋生机勃勃的特点。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例如:“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句话好在哪里?
答:这句话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强调了漓江的水的静、清、绿的特点。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例1:“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这句话好在哪里?
答:这句话是设问句,它能引起读者对进入金龙洞的小船的注意,并引起读者的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例2:难道蝙蝠的眼睛特別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
这句话好在哪里?
答:这句话是反问句,它强调了蝙的特点,蝙蝠的眼晴特別敏锐也不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并加强了语气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等表现方法。
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什么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什么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什么什么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什么什么。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ー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归纳。
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希望同学们在学习了小学四年级语文阅读方法与技巧的内容之后能够
将这些知识学习扎实,将己的综合实力和能力提高
三、理解词语
1.先弄清词语中每个字的意思,再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来理解。如:“疾引快”,“驰”是“奔跑”,“疾驰”就是“飞快奔的意思。
2.运用近义词或反义词来解释。如:(近义)“焦急”就是“着急”的意思。(反义)“熟悉”就是“不陌生”的意思。
3.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如《养花》一文,从“到院子里看花一回屋工作一再出去一再回屋”,就可以猜出“循环”是“不断重复”的意思。
四、词的感情色彩
褒义词:形容好的,如“顽强”。
贬义词:形容不好的,如“顽固。
中性词:形容不好不坏,如“环视”“桌子。
五、选词填空:
先分清楚所给的近义词在意义、用法或感情色彩上的区别,然后联系所给的句子进行判断选。
填。如:正确准确
1)勘测地形必须十分(准确),不能有半点马虎
2)这个意见提得非常(正确),我应该接受
六、常用关联词使用列举:
1)她(既)是个三好学生,(又)是个优秀队干。
2)他(一边)听音乐,(一边)画画。
3)(因为)今天是六一节,(所以)不用上学。
4)武松(不但)勇敢,(而且)非常机智。
5)小明(不仅)学习刻苦,(还)是个乐于助人的好学生。
6)(只有)敢于向困难挑战的人,(才)能取得非凡的成功。
7)(只要)你肯去钴研,(就)一定能克服这个困。
8)(无论)刮风下雨,我(都)按时到校。
9)(虽然)今天放假,(但是)小花还是呆在家里认真学习。
10)(如果)明天天气好,我们(就)去爬山。
11)(即使)你这次数学考了满分,(也)不能骄傲。
12)凡卡心想:(与其)在城里受罪,(不如)回乡下爷爷那里。
13)刘胡兰(宁可)牺牲自己,(也不)向敌人屈服。
14)这道题(不是)你做对了,(而是)我做对了。
15)他(一)读起书来(就)废寝忘食。
七、变换句式
1.“把”字句或“被”字句。改写时可这样思考:
什么“把”什么怎么样;什么“被”什么怎么样。
注意:不能改变句子的意思。如:我打死了一只老鼠。
应改为:我把一只老鼠打死了。不能改为:一只老鼠把我打死了.
2.转述:把一句话通过你的口转告给别人。
改写时注意人称的变化,要去掉冒号、引号,根据句意及通顺与否可对个别文字作适当改动,但不能改变句意。
如:王老师对小明说:“我下去买水,你在这里好好练习。”
改为转述句:王老师对小明说,他下去买水,叫小明在那里好好练习。
3.陈述句和反问句:转换特点:陈述句反问句(肯定)---(否定)(否定)---(肯定)
如:马跑得越快,离楚国越远。---马跑得越快,难道不是离楚国就越远了吗?
4.肯定句和否定句。如:(“肯定句”改为“否定句”)街上的人很多。---街上的人真不少。
将肯定句改为否定句,一定要在句子中加“不”“没有”等词,然后将“不”“没有”后面的词换成反义词。
八、扩句和缩句
1.扩句:首先找出句子的主干词,再在主干词前加上合适的修饰词。
扩写后的句子比原句的意思更具体、充实,但主要意思不变。
如:小明去看电影。
扩写为:小明(穿着一件新衣服,高高兴兴地)去(新华电影院看电影。
不能扩写为:小明和妹妹高高兴兴地去新华电影院看电影
2.缩句。首先把句子分成“谁”“做什么”或“什么”“怎么样”两部分,
然后找出每部分的主干词,再去掉修饰性的词语,把主干词连成完整的句子,
但要保留原句的主要意思。
如:曹操在营寨里听到鼓声和呐喊声。
应缩写为: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不能缩为:曹操听到呐喊声。
九、修改病句
1)句子不完整。如:战士的英勇顽强,奋不顾身。
改为:战士的英勇顽强,奋不顾身的优秀品质令人敬佩。
2)用词不当。如:我的书包里还缺乏一个像样的铅笔盒。
“缺乏”用得不恰当,应改为“缺少。
3)搭配不当。如:他穿着一件灰大衣和一顶红帽子。
穿”与“帽子”搭配不当,应改为:他穿着一件灰大衣和(戴着)一顶红帽子。
4)词序混乱。如:打乒乓球对我是很感兴趣的。
应改为:我对打乒乓球是很感兴趣的
5)前后矛盾
油菜地里一片金黄的菜花,五彩缤。
片金黄”与“五彩缤纷”相矛后,应把“五彩缤“去掉。
6)重复啰嗦。如:他是我们班成绩最优秀、功课最好的学生。
成绩最优秀”和“功课最好”意思重复,这里只需保留其中一个。
7)不合逻辑,不合事理。
如:他在霞光中读着书,不知不觉过了两个钟头。
“霞光”稍纵即逝,持续两个小时是不符合现实的。应把“霞光”改为“阳光”
8)注意常用修改符号的用法。
十、认识修饰句子的方法
1)比喻句:常用的比喻词有“好像”“犹如”“仿佛”等,有的比喻句用“成了”“变成”“是”等代替比喻词,
如:我们是祖国的花朵。比喻句的特点是:本体和喻体有些相似,并且本体和嗆体是不同类的。
所以有比嗆词的句子不一定就是比喻句,如:小花长得好像她妈妈。
2)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使物像人一样。
如:青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此句用“告诉”“快乐”等写人的词语来写小动物。
3)夸张:故意对事物进行夸大或缩小地描述。
如:(夸大)飞流直下三干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缩小)在巴掌大的牢房里,他照样锻炼。
4)排比:把意思相联、结构相同或相近、字数大体相等、语气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句子排列在一起。
如: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天山南北,传到白山黑水之间,传到大河长江之南,
使全国的人民心一齐欢跃起来。
5)设问:自问自答。如:海底是否没有一点儿声音呢?不是的。
6)反问:无疑而问,问而不答,答案暗含在问话中。
如:毒刑拷打算得了什么?
7)疑问:提出问题。如:今天你去图书馆看书吗?
比喻句:碧绿的海面,像丝绸一样柔和。
拟人句:太阳揭开云被,露出金色的微笑,慈祥地注视着大地。
排比句:太阳揭开云被,无边的田野如沸如腾,如鼓角齐鸣,如风潮进涌。
反问句:光是学习优秀,就能算得上“三好学生”吗?
夸张句:桂花十里飘香。
设问句:小明为班级做贡献,是为了老师表扬吗?不是的,他是诚心诚意为班级做贡献
十一、掌握部分标点符号的用法
1)句号(。):陈述句的末尾停顿用句号。如:请你稍等一下。
2)问号(?):问句末尾的停顿.
3)感叹号(!):感叹句末尾的停顿。如:这儿风景真美啊!
4)逗号(,)一句话中间的一般性停顿。如:他来了,又走了。
5)分号(;):一个句子中,并列的分句之间用分号。
如:池边还有小泉呢:有的像大鱼吐水,极轻快地上来一串水泡;有的像一串珍珠,冒到中途又歪下去了;有的半天才上来一个大水泡。
6)顿号(、):句子中并列关系的词语之间用顿号。
如: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是我国的四大河流
7)冒号(:):表示提示性话语之后的停顿,提起下文,表示后面还有话要引起注意。如:她说:“我明白了“。
8)引号(双引号“”单引号‘’。
引号的三种用法:
a)表示直接引用,引用别人的话或书刊等的话。
如她说:“我明白了。”或:楼的前面挂着“镇隆中心小学”的牌子
b)表示强调,引起注意。如:设计了一种“人”字形线路。
c)表示意思否定。如:只有怕死鬼才乞求“自由”。
主:引号里还要用引号时,外面一层用双引号,里面层用单引号。
如:他问老师:“老师,“置之不理’的‘理’字是什么意思?”
9)省略号(……):省略号有三种用法:
a)表示引文内容的省略。如:我读了“渔夫皱起眉……别等他们醒来”这一段,心里很感动
b)表示例举事物的省略。如:动物园里有白熊、大象、猴子
c)表示话没说完。如:指导员伤心地说:“我没有把你们照顾好,你们都瘦得……”
d)表示声音断断续续。如:“我嘛……缝缝补补风吼得这么凶,真叫人害怕。”
10)书句号(《》):表示书籍、报刊、文章、影视剧等的名称出现在一个句子中的时候,这些名称应用上书名号。
如:昨天,我读了《林海》这一课,还看了《惠州日报》和《西游记》。
11)破折号(---):破折号有三种用法
a)表示解释说明。如: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年10月12日。
b)表示意思的递进或转折。如:每个窗子里都透出灯光来,街上飘着一股烤鹅的香味,因为这是大年夜她可忘不了这个
c)表示声音延长。如:“嘟—”火车进站了。
十二、给文章分段(归并法)
1.按时间顺序分段。
2.按地点变换分段。
3.按事情发展顺序分段。
4.按事物的内容性质分段。
十三、概括段落大意
1.学会摘句法:
A总分结构的段落,概括段意抓住总写句。
B承上启下的过渡句,其中“承上”部分往往是上一段的段意,“启下”部分往往是下一段的段意
C要摘录几句才能概括段意时,要对句子作适当压缩。
2.采用层意归并法。(层与层之间是并列关系)。
3.选取主要意思。在一段中写到几个内容,其中有主要内容,也有次要内容,在概括这类段落的段意时,
就要对这些内容进行“筛选”,选取主要内容作为段意,删去次要内容。
十四、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1.用课题发展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抓重点段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3.用段意归并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十五、概括文章中心思想
1.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要包括“文章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两部分。
2.概括文章中心思想的常用方法:
1)用分析题目的方法概括思想。
如:《董存瑞舍身炸暗堡》的“舍身”二字包含有董存瑞为了革命事业英勇献身的英雄气概和大无畏精神
2)用分析中心句的方法概括思想。如:《鸟的天堂》一课的中心句是: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从这句可知作者对鸟的天堂、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用分析主要情节的方法概括思想。
如《麻雀》一课,母雀为了护子,挺身而出准备与猎狗搏斗。
这体现了老麻雀的爱子精神。
4)用分析主要人物的方法来概括思想。如《珍贵的教科书》一课的中心,要从指导员的身上去分析,从中体会他关心下一代及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
3.概括中心思想的基本形式:(部分列举)
1)课文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
2)课文写了(什么)赞美了(什么)。
3)课文写了(什么)说明了(什么)。
4)课文写了(什么)告诉了(什么)。
5)课文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赞美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