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齐鲁壹点

韩庆祥

那一年的阳春三月,我游览了号称桃都的肥城。徜徉桃花谷,登上桃花坞,看那万亩桃园蔓延成一片花海,人在花中行,车在“海”边停,莫非,肥城的春天是桃花请来的?桃花不语,它的粉脸在笑,其实,桃花并不是笑东风,它在笑游人的浮躁,匆匆来了,又匆匆走了,却不能静下心来,听听每一朵桃花的故事。上苍把“天下第一桃”赐给肥城大地,此地肯定有若干传奇人物。不信?请您听听泰安毛公山的故事。

毛公山的原名叫岈山,本是一片荒山。年,当地有个农民和政府签下70年的承包合同,搞旅游开发。他起早贪黑地勘踏山峁,规划着岈山的前景。有一天,朝霞刚刚露出山头,他猛地发现,岈山山冠恰似伟人毛泽东仰面而卧,在霞光照射下更是栩栩如生。伟人的乳名叫石三伢子,和古老的岈山如此有缘啊!他请专业摄影师拍照下来,逢人就问像不像毛公山?他找到省里、找到中央,找到毛主席在世的亲人,得到大家一致认可。从此,他凭一己之力,创办起《泰安毛公山红色文化博物馆》,他叫周长杰,那年才40岁出头。

博物馆位于安临站镇,现有平方米的建筑面积和平米的土地面积。大厅正面,毛主席的大型金色坐像披着绸带,左侧墙壁上,六幅毛主席画像,均按天安门城楼上悬挂过的画像绘制而成。显眼处的大照片上,是毛泽东女儿李讷在客厅里与周长杰亲切交谈,时间是年11月14日。还有一面墙上,是十大元帅的画像与业绩图片。后边的展厅,竟然张贴着国家档案馆特批的几百幅历史照片;从一楼二楼三楼看过来,分为《伟人风采》、《将军情怀》、《科技强军》等8个主题展馆;展品中有抗日战争中肥城军民缴获的日军枪支与军刀,还有日军侵略泰肥地区、残害百姓的罪证;有八路军师在肥城开辟根据地的史料,有数量惊人的毛主席像章、塑像,带文革印记的背包、水壶、茶缸、脸盆等生活物品更是不计其数;在《老将军书法作品展》,照片上有几十位白发苍苍的老将军在参观时挥墨题词,有的闻讯寄来墨宝。一位90多岁、参加70周年北京阅兵的老红军前来参观题词。由于展品文图并茂,感染力强,观众的情绪立即融入了红色文化的主题,人群中不断发出滋滋赞叹。

展馆后院,在两棵高大的雪松树下——陈列着一架银灰色战斗机、一辆坦克、三门火炮。有机会近距离欣赏我军的飞机坦克,大家纷纷合影拍照。我瞄一眼展馆大门,好奇地问,这大飞机是怎么“飞”进来的?周馆长说,运输时拆下翅膀,再到院里安装好的。“其实最难的是这辆59式中型坦克,它长9米,重37吨,请它参展,真是费了大劲”。周馆长说:“年1月,我在北京军博看到坦克,有个大胆的想法,如果我这里也能展出坦克,革命传统教育的影响就大了”。

说办就办,他的申请经过省政府与济南军区、解放军总装备部的层层审批,年11月,按照指令,他亲自去莱阳驻军某旅起运。80吨的吊车,把坦克往货车上一落,坦克比汽车底盘宽了将近1米,两边的履带都露在货车外边一截,一旦刹车过急或下坡、拐弯时,捆绑的钢丝绳很容易蹬断,他们想尽办法固定好,每跑30公里就停车检查绳索。路人看到这辆特殊的车,都很惊奇,纷纷与坦克合影,周馆长也很自豪,兴奋地忘记了疲劳。公里的路,从中午启程,到家是半夜里了。有了飞机、坦克、大炮,博物馆也被授予国防教育基地。

阳光下,周馆长又在介绍那3门榴弹炮和高射炮。有人问:“周馆长,你当过兵吗?”“没有。”“你在政府担任什么职务?”“我就是个农民。”“你是党员吗?”“还不是。”听到这里,我仔细打量这位馆长,他中等个头,面容和善,鼻梁很正,棱角分明。顿时,我对他肃然起敬。我敬重这位草根馆长,为了红色收藏事业,他上能结交“王侯”,下能跑遍百里乡村寻宝。开馆以来,这里接待了青少年学生、机关干部、部队入伍新兵以及普通观众达30万人次,各大电视台和媒体都做了专题报道。作为他本人,图什么呢?

年,为了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这位草根馆长,又策划出版了一本《陆房突围》连环画册。这本画册记录下年3月,八路军师代师长陈光、政委罗荣桓带领队伍挺近山东,在肥城老百姓的支持下,以伤亡多人,歼灭日伪军1多人的战果胜利突围。陆房突围是我军抗战史上一场著名的战斗。如果再不整理传播,肥城这段抗战史料就淹没在岁月的尘埃里了。

听当地人介绍,周馆长拿出多万家财用到博物馆和毛公山,对自己却相当吝啬。家里沙发破的露出了海绵,穿的袜子和皮鞋补了又补,衬衣领子都是拆下来再反过来缝上。起初,家人劝他挣了钱买房子、买车,过好日子。但是,他用事实说服了母亲和妻子,倾尽全力投入红色文化事业,甘心这样清贫的生活:展馆的办公桌是几十年前的,茶几也是被人淘汰的,座椅是教室的靠背联椅。在他堆满书刊的办公桌上,两只铅笔头引起我的注意,短的快捏不住了,还削的整整齐齐在用,一本新华字典翻掉了封皮,也在用。那张写字台的角上,有一大片脱漆了,他就用透明胶带粘住。我把掉漆的写字台,以及铅笔头、橡皮头、翻破的新华字典拍照留念,因为我敬仰它们的主人!他的情操,是生命中最美的风景线。

我们常常叹息如今的人们失去信仰,没有精神归宿,其实,一个活生生地典型就在眼前。周馆长说:“人活一辈子,不能只顾自己享受,还要想着给后人留下点什么。红色文化就是我们民族的精神支柱之一。”

打眼窗外,一树桃花,正望着我们。也许用不了几天,这艳丽的花瓣就会在风雨中凋零,但是,在这桃花盛开的地方,一株株桃树,吸吮着日月精华,生命的芬芳正以新的方式蓬勃延续下来。等秋天再来吧,那压弯的枝头上肥硕的果实,就是它对大地母亲的回报。

作者简介:韩庆祥,男,原供职于济南市机械工业局。系山东散文学会会员,济南历下区作协会员,济南周三读书会成员;虽然多年从事机械制造业,但一直喜爱文学,年起,写作的诗歌、散文、评论文章陆续在人民日报和省、市、县级报刊发表,著作有《我和带锯二十年》、《家庭成员作品集》等。

本文内容由壹点号作者发布,不代表齐鲁壹点立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jj/263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