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手在民间宝葫芦的秘密

如何防止白癜风的复发 http://pf.39.net/bdfyy/bdfzj/220709/11164657.html

“按下葫芦浮起瓢”“葫芦里装的什么药”“醉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悬壶济世”……

葫芦,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作物之一。《诗经》中有“绵绵瓜瓞,民之初生”的诗句,这里的“瓜”就是指葫芦。诗文大意是,周朝人的先民,就像连绵不断的藤上结出的葫芦,人丁兴旺、子孙昌盛。古代,夫妻入洞房要饮“合卺”酒,卺即葫芦——葫芦藤蔓绵延、结子繁盛,古人便视葫芦为增寿降瑞、保佑子孙的吉祥物。在漫长的农耕时代,除食用外,老祖宗们把成熟后、外壳木质化的葫芦制成各种容器,或舀水挖面、或盛药装酒。

现代社会,葫芦的实用价值几乎不复存在。不过,在工艺品、艺术品领域,葫芦,又被那些心有灵犀、创意无限、技艺精妙的能工巧匠,赋予了全新的生命和欣赏价值、收藏价值、经济价值。

葫芦烙画——用电烙铁作画笔,在葫芦上熨烙出书法水墨、工笔花鸟、吉祥图案……在葫芦烙画这个领域,定襄人张远以一系列具有开创性的工艺和创意,把这门技艺提升到别人难以企及的高度。十几年来,张远综合运用或传承、或自创的烙画、镂雕、沥粉贴金彩绘、景泰蓝掐丝冷釉、砑花、矿彩、烙刻、推光等工艺,创作出几十种门类、规格的作品。这些作品,大者近一米高、成人双臂方能勉力合抱;小者如一枚花生,在这高不盈寸的“袖珍”葫芦上,竟然可烙一百个“福”字。

张远的作品,被提名为国宾礼,屡获各种大奖,被山西省工艺美术馆、国家博物馆、北京人民大会堂收藏。通过私人订制、企业订制、线上推广、出口等途径,其作品供不应求,订单已经排到年5月。作为一名“80后”,张远在推广技艺、营销产品方面紧跟时代步伐。年至今,通过抖音、火山、头条短视频APP等“吸粉”共计35万,组织多人次进行体验式葫芦烙画手工活动,培训数百名居家工艺品加工人员。他的作品,因为比较完美地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元素,被日、韩客商顶礼膜拜、重金求购。他与北京景泰蓝惠民工艺厂、河北金音世界乐器博物馆合作设计,出口高端作品货值上千万元。

以铁为笔、以火为墨。人们司空见惯、平淡无奇的葫芦,在张远手中变成了“宝葫芦”。

1

他在故宫修“文物”

年,张远出生在定襄县蒋村镇(原蒋村乡)牛台村。其父母在县城忙于农机业务,他从小跟着爷爷、奶奶在村里长大。

在牛台村,张家几代算得上是“耕读传家”,张远的曾祖、祖父都识文断字。张远小时候,就经常翻看上辈人收藏的“绣像古书”。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中国广大农村正处于“巨变”的前夜——城镇化尚未兴起、农民外出打工者寥寥无几,农村的民俗、民间文化还没有受到冲击。春夏时节,牛台村的婶子、大娘们吃罢午饭,坐在大门口编草席、纳鞋垫。五六岁的张远跑来跑去,把从画报、年画上剪下的牡丹、荷花图案,递给大人们做“样子”——童年的耳濡目染,使他对民间工艺天然亲近。

上小学、初中,因为有点美术基础,班里的黑板报都是由张远“承包”。初中毕业后,依父母意见报考了忻州农机校,主要学习工程制图。三年级时实习,同学们纷纷南下打工,张远从父亲一朋友处得悉山西省团校新开办“室内设计与装修”专业,就想继续深造一下。入学考核面试的时候,张远呈上自己的美术“作品”,“主考官”王老师评价说:“无章法、有感觉”。无章法,是说张远没有受过专业训练;“有感觉”就比较玄妙了,可能是说他有美术天赋吧。

入学后,这位擅长铜雕的王老师表扬张远“线条感好”,建议他主攻白描、打牢绘画基础。期间张远还学习设计软件,考取了“商业美工证”。

年,在王老师的推荐下,张远以“基础画师”的身份,同全国各地50多名美术工艺学院的学生,经考核、选拔后,参与了历时一年半的故宫“百年大修”。

21世纪初,国务院作出故宫修缮的重大决策。这是一百年来故宫规模最大的一次维修,被称为“百年大修”。从年开始,故宫修缮工程分三期持续了18年,到年结束,国家每年投入1亿元修缮资金。这次大修,要求和标准是“一切服从质量,不赶进度;重视细节,精工实料;一丝不苟,经得起历史检验。”

张远参与的,是对太和殿周边建筑如钦安殿、戏衣库等的修缮。到故宫后,三餐有人送饭,40多人睡在殿里的大通铺上,每天日工资元。

张远参与修缮故宫的第一项任务是“和泥”。

某个大殿某处墙壁掉了墙皮,这墙皮大者如手掌、小的只有手指肚大小——张远们给故宫宫殿“补壁”,令人大开眼界。

“和泥”前要细筛土,不是普通土,是配以多种材料的高岭土,用密如蛛网的细筛子反复簸筛、去除杂质。筛好的“土”和成泥后反复搅拌,“闷”48小时后才能上墙,是为“粗坯”。第二层补“梭草泥”。第三层类似“打腻子”,“腻子”用矿物质、朱砂等研细成泥。第四道工序是隔离、氧化、上防燥层。每一道工序做完,须在修补处立标签,注明修缮时间、经手人以及两道工序之间的间隔时间。

故宫许多宫殿平时并不对外开放,修缮的时候需要腾空殿里堆放如山的古董文物。搬迁的时候,张远他们有机会“零距离”观看这些文物。什么雍正粉彩、康熙珐琅瓷器……给年轻的张远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十几年后,他在烙画葫芦时灵光乍现,运用了掐丝珐琅的工艺。

在故宫一年半,张远大开眼界,见识了什么是传统工艺,也理解、体会到什么是“水磨功夫”。他说,在故宫“补壁”“把性子磨平了”——这对他日后从事葫芦烙画大有裨益。

修缮工程告一段落,张远与杭州美院的学生一起来到杭州。“蹭”了不少课,还跟这些学生在江浙一带参与了一些古建修复工程,取得了古建修复“中级工程师”证,月收入八九千块。

在京、杭两地,张远长了见识、学下手艺、挣得高薪,二十来岁的小后生挺得意,可爹娘在定襄却着急上火了——眼瞅着跟儿子同年仿岁的后生在定襄就业找工作、成家娶媳妇,催他回来的电话急如星火,直至编谎话说“母亲病重”。放下电话,张远也慌了,赶紧打道回府。

回来可就不由你“折腾”了,父母“釜底抽薪”,把张远的身份证也藏了起来。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回到家乡很无奈。毕竟是独子,张远只能听从父母安排,乖乖拿上派遣证到定襄县劳动局上班。具体是在办公室打水扫地、收发文件。大把空闲时间怎么打发?每天练字看书、修身养性。

每逢周末,有时间就去太原南宫、北京潘家园古玩旧货市场。也没有什么目的,只是觉得去这些地方逛一逛、看一看,就是平淡的日子里的一点亮色和盼头,直到有一天遇见了烙画葫芦。

这天在南宫,无意中发现有个摊位上摆着几个烙画葫芦手把件。其中一个高三四厘米,葫芦上烙着“钟馗打鬼”图。在高不盈寸的葫芦上,钟馗豹头环眼、铁面虬髯,呼之欲出。张远顿时被吸引住了,蹲下身来捧在手里,心中说不出的喜爱。一问价,这么个小物件就要元——比他当时半个月工资还多。拿起来放下、放下又拿起来,终究还是没舍得买。

回家的路上就后悔不迭——万一让人买走了咋办?回家后神不守舍,一闭眼,眼前就晃动着葫芦的影子。好容易等到星期六,一大早坐车直扑南宫。天可怜见,那“钟馗”还在摊子上等他。也想不起砍价,买了就走。

一没事就拿出来把玩。有天突发奇想:别人能做,自己咋就不行?画画功底咱也有,不就是缺把电烙铁吗?

找几个葫芦,用铅笔在上面描画,画了擦、擦了画。买把电焊烙铁,也不懂型号、电阻啥的,抖抖索索在葫芦上烙下了第一道印痕。

烙铁大,温度高,烫得眼疼流泪、半边脸通红。他娘问他咋了,回答说,跟人打架打不过,让扇了几个耳光。后来用硬塑料自制了个“防烤罩”,才再不用跟娘撒谎。

刚开始温度、力度掌握不好,不是掠过无痕,就是直接烙穿,也不知“毁坏”了多少个葫芦。就这样慢慢摸索,到底成功了几个。

年春的一个周末,张远用纸箱装上做好的五六个烙画葫芦来到南宫古玩市场。花三十块钱租个摊位,把纸箱压扁,把葫芦摆上去。搬两块砖坐在摊前,心情忐忒不安,不敢四处张望。

一炮打响!烙有关公、老虎图案的葫芦每个或五十、或一百元全部出手,总共到手块钱。

这里有个细节很有意思。按理说自己的作品得到承认、体现了价值,该犒劳一下自己了吧?张远没有这样做,他找见在南宫卖烙画葫芦的两位“前辈”,把块钱全买了“素葫芦”。头三回挣的钱,连南宫市场也没有出,全向“前辈”买了“素葫芦”。张远以这样的举动,表明对南宫这个小“圈子”前辈的尊重——老话说“同行是冤家”,咱一个外地小后生不是来抢买卖的,合作共赢吧……

从小受民间文化的熏陶和在故宫的历练,令张远对传统文化、民间工艺的喜爱和仰慕之情与日俱增、根深蒂固。这也是他一个“80后”年轻人热衷于葫芦烙画并将其发扬光大的根源所在。而作品能够顺利进入南宫市场,则更坚定了他从事葫芦烙画的信心和决心。

2

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

张远的葫芦烙画作品以黑、棕、茶、黄、白五色为主要色调,线条流畅、简洁明快。完成一幅烙画作品,需经过设计、构图、选料、拓稿、熨烙、修整、平磨、抛光、设色、留白等步骤。要根据构图需要掌握烙具的速度、控制烙具的温度、把握烙具的角度和压力,运用落、起、止、走、住、叠、圆、回、藏等多种运烙技巧,进行点烫、立体烫、工笔白描烫、面烫、线烫、冷烫、烘烫、间隔烫、特技烫、混烫……

一方面凭悟性和执着自己摸索,另一方面虚心求教、转益多师。张远的烙画技艺“上道”后,山西工美的张老和其他老师为他以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中国烙画界的两位前辈高人陈老和李老给他提供了很多拓展表现力的思路和想法,而殷宝山、殷保勤兄弟帮助他在烙具上进行的具有独创性的改革,直接推动张远的作品更上层楼。

殷氏兄弟也是定襄人,他们是电子元件领域的高手。殷宝山在北京的时候,以制作电吉他音箱、变声器、电贝司电子元件名噪京城,曾是摇滚界几位大咖的“御用”设计师。殷氏兄弟为张远设计、制作烙具贡献很多,改良后的烙具调温区间可控制在5~10℃——对电烙铁而言,这是一个相当了不起的精确度。张远自己制作各种规格、粗细、形状的烙头上千个,毫不夸张地说,张远的烙具就是中国葫芦烙画界最顶级的工具。运用这些烙具,能在2厘米高的葫芦上烙出个“福”字——这已经是“微雕”的境界了。

创作工具得心应手、随心所欲,使张远如虎添翼,得以在葫芦烙画领域纵情施展才能。他的工艺技法、作品风格经常被人模仿,张远,成为烙画葫芦领域的领跑者。

张远的烙画,运用中国画勾、勒、点、染、皴、白描等手法,烫出丰富的层次与色调。运用镂雕技法,在葫芦上雕出各种图案、花纹;运用沥粉贴金工艺,彩画图案花纹隆起、立体感强;运用景泰蓝掐丝、点蓝工艺,造型端庄厚重,色釉如宝石般晶莹深沉,富丽堂皇,富贵典雅;借鉴兰州针刺技法和墨刻技法,发明烙刻工艺,利用温度变化,用自制的烙画笔尖在葫芦表面阴刻线条,线条明晰流畅,表现力极强;借鉴民间传统砑花技法,在不破坏葫芦表面硬皮的前提下,令花卉、山水、风景形成浮雕效果,烙砑葫芦也可长久保存;将矿物颜料粉碎、研磨,在烙画的过程中晕染、染色,矿彩葫芦便有了壁画效果,古风古韵悠然;范制葫芦是将葫芦通过花范培育,获得各种造型的葫芦,用其制作笔筒、鼻烟壶、摆件、蛐蛐罐;张远的原创酒葫芦系列精选天然葫芦,用古法炮制,去瓤蒸煮,用野生蜂巢熬制的天然蜂蜡“吊胎”防漏,纯手工制作,是市面上唯一有发明专利和外观专利的产品。

上述种种工艺,样样考较制作者的功夫。比如砑花——使用钝刀在葫芦皮上挤压出阳纹图案。用力稍大,葫芦表皮破损;用力稍小,图案浅而不明。力度拿捏完全是“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因此熟练掌握此技艺者少之又少。至于沥粉贴金和掐丝冷釉工艺,张远说目前国内只有包括他在内的两人掌握。

3

“得到”与“留下”

随着年龄增长,张远慢慢悟通了“得到”与“留下”的关系——烙画葫芦给了他名与利,他有义务和责任在社会上推介这门技艺并努力使之传于后世。

当年一起修缮故宫的一位小伙伴,后来到影视圈发展。知道张远烙画葫芦的事情后,问他能不能给剧组制作道具葫芦。张远当即应允免费提供,只是提了一个小小的要求:尽量给葫芦一个特写……

拍《水浒》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大雪纷飞,林冲枪挑酒葫芦外出沽酒,回来方才撞破陆谦等的阴谋。拍《射雕英雄传》,洪七公“手里拿着一根绿竹杖,莹碧如玉,背上负着个朱红漆的大葫芦”。剧中“九指神丐”说:“竹棒与葫芦,自唐末传到今日已有好几百年,世世代代由丐帮帮主执掌,就好像皇帝小子的玉玺、做官的金印一般。”

为了做好这两个对塑造人物形象起着重要作用的道具葫芦,张远反复阅读原著,细心揣摩人物的性格特点。查阅资料,在网上搜寻《清明上河图》等名画的高清图,明白了宋代酒葫芦的造型、大小,加心在意制作的两个道具葫芦赢得剧组一片喝彩。此后,又为不同的剧组免费制作、提供了各种道具葫芦。

三年前,参加上海工艺品大师巡回展。张远带了包括酒葫芦、茶具在内的50多件烙画葫芦作品参展。开展当天,展位前来了两位带着翻译的日本、韩国客商。这两位客商拿起这个、放下那个,情绪激动,话语滔滔不绝,两位翻译根本赶不上节奏。客商说完了,日、韩翻译向张远表达了几乎同样的意思:烙画把中国传统山水的神韵表现得淋漓尽致!所有的作品都是“神作”!对工艺和技法表示“顶礼膜拜”!

连说带比划,鉴赏、感叹了两个钟头后,日本客商花3万元挑走17件作品,韩国客商花1.8万元买走6件。作品装箱了,日本客商仍拉着张远的手紧紧不放,又说了一大通。翻译说,某某先生对能使天然葫芦着色和掐丝冷釉两道工艺、配方特别感兴趣,希望能购买回日本,开价就行。这下张远不答应了,虽说“艺术无国界”,但老祖宗传下来的技艺、绝招,钱再多也不能卖出国啊……

为了得到心仪的创作材料,张远近年来在定襄河边镇、蒋村乡、季庄乡以及河北衡水、保定,山东聊城,北京、南京等地订单种植葫芦。年12月,张远烙画工作室成立。年,张远成立弘远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公司位于定襄县牧马路虹桥绿洲30号底商,上下两层多平方米的空间,挂着的、摆着的、吊着的烙画葫芦、雕刻葫芦、范制葫芦、勒扎葫芦、押花葫芦、针刻葫芦、彩绘葫芦令人目不暇接,一楼大厅的灯罩也都是用葫芦制成。为了使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社会群体接纳、喜欢烙画葫芦,张远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比如,开发出袖珍葫芦“哆啦A梦”系列,那个风靡了几代人的大脑袋、大肚子机器人,造型酷似葫芦。一排从小到大七八个,憨态可掬,令人爱不释手……

传承与创新,成就了张远,也成就了葫芦。

图片:冯晓磊、赵菁

视频:冯晓磊、赵菁

本期编辑:赵菁

忻州日报新媒体中心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jj/454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