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吃什么能控制 http://pf.39.net/bdfyy/bdfzj/180724/6413270.html白癜风吃什么能控制 http://pf.39.net/bdfyy/bdfzj/180724/6413270.html
第一部分「逻辑判断-真假能否」解题思路:「协力从简」法
全文字数|
阅读时间|3分钟
图片来源|网络
「真假能否」题的定义与特点「真假能否」题的解题方法:「协力从简」法对于「真假能否」题,一定要按照实战去练习
「逻辑判断-真假能否」题非常有趣,经常令考生爱恨交加。此类题目对考试头脑的灵活性要求非常高。
一、「真假能否」题的定义与特点
所谓「真假能否」题,就是给出两类元素,然后以「真、假、能、否」等定义来联系、限制元素之间的对应关系,从而逐步推理出正确答案
典型描述包括:
「甲乙丙三人中,只有1人说的话为真」
「张强只能周四或周五值班,王刚可以在除周一之外的任何日期值班」
「只要不下雨,A就会选择骑自行车出行;在任何天气B都会选择坐地铁出行」
「五个小朋友小红、小明、小亮、小颖、小伟手拉手坐成一圈。其中,小红和小伟不相邻,小亮和小明相邻……」
上面这些句子都是「真假能否」题型常见的框架。
相比起很容易让考生纠结的「最强程度」题和平淡无奇又需要下功夫的「条件推理」题,「真假能否」题给考生最直观的感受就是:非常有趣,又爱恨交织。
非常有趣,即此类题没有任何理解难度(无需考虑程度是否最强、逻辑推理条件是否满足),其解题思路如同在迷宫中选择正确的道路那样,层层推进、步步为营,解题过程非常有成就感。
爱恨交织,即此类题一般出现在接近「资料分析」的位置,往往此时时间已经非常紧张。由于「真假能否」题涉及元素较多,在时间压力下,很多有能力解出正确答案的考生被迫选择了放弃,送出了宝贵的分数。
总体来说,「真假能否」题的绝对难度要低于「最强程度」和「条件推理」,考生要做的就是保持清醒的头脑,快速找出通往迷宫出口之路。
二、「真假能否」题的解题方法:「协力从简」法
「真假能否」题中的元素之间联系、限制的关系往往较为复杂,因此其解题过程必须遵循两个原则:
一是「手脑协力」,即通过动手用纸笔建立不同元素之间联系、限制的关系;
二是「从简入手」,即解题时要全面考虑题干和选项,从较为简单的角度去列出元素之间的「真假能否」描述能否成立。
两个原则合并简称为「协力从简」法。
三、对于「真假能否」题,一定要按照实战去练习
在公考备考过程中,很多考生更喜欢「看题」而不是「做题」。这种做法的对错在此就不展开了,但有一点建议,那就是对于「真假能否」题,一定要按照实战去练习,不要直接看解析。
说实话,直接看「真假能否」题的解析是很爽的,因为会有很强的成就感,但这种成就感不是自己的。当大脑习惯了这种成就感之后,可能就会产生惰性,从而失去做题的动力。
对于「真假能否」题,要尽量少看题,多做题;不要直接看答案解析,要自己思考并解题,最后再和解析进行对比
第二部分「逻辑判断-真假能否」难题解析
全文字数|
阅读时间|23分钟
图片来源|网络
「思维惯性」带来的误区画图法的直观应用层层推进,用好铅笔与橡皮「从简」入手,不代入即可快速排除优先固定住一个范围明确题干叙述的限制尽快确定其他元素的位置不去「从简」,则易题易错逐个代入,最直观有效的思路根据问法来选择代入的角度注意条件中隐含的限制仔细考虑,防止漏掉条件注意解题时间理解「拨打」和「接听」的关系
第二部分为历年国考、联考的「逻辑判断-真假能否」难题及耗时较长的题目解析。
一、「思维惯性」带来的误区
(国考省级卷题)某省游泳队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高原集训,集训最后一日所有队员进行了一次队内测试,几位教练预测了一下队员的成绩。张教练说:这次集训时间短,没人会达标。孙教练说:有队员会达标。王教练说:省运会冠军或国家队队员可达标。测试结束后,只有一位教练的预测是正确的。由此可以推出:(A)没有人达标(B)全队都达标了(C)省运会冠军达标(D)国家队队员未达标
由此可以推出:
(A)没有人达标
(B)全队都达标了
(C)省运会冠军达标
(D)国家队队员未达标
本题正确率20%,易错项为A
由于只有3个教练进行了预测,因此从「教练1真2假」的角度入手,一一代入的方法是最简洁的。
题干描述为:
张「无人达标」
孙「有人达标」
王「省国达标」
「教练1真2假」共三种情况。
情况一「张真、孙假、王假」:
张真→无人达标
孙假→无人达标
王假→省国不达标
3者不矛盾,符合题意。
情况二「张假、孙真、王假」:
张假→有人达标
孙真→有人达标
王假→省国不达标
3者不矛盾,符合题意。
情况三「张假、孙假、王真」:
张假→有人达标
孙假→无人达标
王真→省、国达标
「张假」和「孙假」矛盾,情况三不成立。
无论是情况一还是情况二(张真还是孙真),D「国家队队员未达标」都是正确的。本题错误率极高,但此类题只要逐个带入,难度其实并不是特别大。这种题非常容易和别人拉开差距,各位小伙伴一定要尽量掌握。
「省运会冠军」和「国家队」队员一般代表着省和国家的最高水平,因此在很多人潜意识里,「省运会冠军」和「国家队队员」一定是最优秀的队员,即使其他队员不达标,这两类人也应该达标。事实上,对于「逻辑判断」题,不要太纠结于题干的描述,正如不要纠结本题问什么「省运会冠军」和「国家队」一定不达标一样。
做题时不要陷入思维惯性,严格按照题目要求去做即可。
二、画图法的直观应用
(国考省级卷题)某次会议讨论期间,甲、乙、丙、丁、戊被安排在一张圆桌前进行讨论,圆桌边放着标有1~5号的五张座椅(未必按序排列)。实际讨论时,甲、乙、丙、丁、戊5人均未按顺序坐在1~5号的座椅上,已知:①甲坐在1号座椅右边第二张座椅上;②乙坐在5号座椅左边第二张座椅上;③丙坐在3号座椅左边第一张座椅上;④丁坐在2号座椅左边第一张座椅上。如果丙坐在1号座椅上,则甲坐的是座椅号为:(A)2号(B)3号(C)4号(D)5号
如果丙坐在1号座椅上,则甲坐的是座椅号为:(A)2号(B)3号(C)4号(D)5号本题正确率49%,易错项为B
根据原题条件,可确定丙在1号桌,丙右边为3号桌,甲在3号桌右边,作图如下:
稍加思考可发现,难以通过②④直接推出人员和座位的具体关系,而4个选项非常明确,因此根据「从简」原则,直接一一代入即可:
A:甲坐2号。
根据④,丁坐2号左边一位的3号,此时仅余4、5两个位置,且两位置相邻,即乙无法坐「5号左边第二张座椅」,如图:
B:甲坐3号。
已知甲必须坐3号右边第一张座椅,因此甲不能坐在3号,本选项直接排除。
C:甲坐4号。
甲坐4号后,则此时还有3个位置即2、3、5,且3号位置已确定位于甲丙之间(不与2、5相连)。
由④可知「丁坐在2号座椅左边第一张座椅上」可知丁的位置必然与2相连号,因此丁必然坐5号,2号在丁右侧。根据②可知乙必须坐3号,戊坐余下的2号,符合题意,如图:
D:甲坐5号。
根据问法和①已知甲丙之间的位置对应关系,因此甲坐5号时,根据②可知乙坐的位置和丙重合,直接排除。
因此C正确。
本题题只要画出图后一一代入即可很方便解出。记住一定要用中性笔画题干,铅笔画选项,画完一个擦一个,这样可以最节省时间。另外,做题前要先确定一个位置,例如本题中的1号座椅。
三~七条件宽泛,耗时较长的大材料题
(国考地市级卷~题)某学院在开学之初,利用4天时间开设了哲学、逻辑、数学、统计、宗教、历史和艺术7门课程让学生试听。每天上午、下午各一门。除一门课程可以开设两次之外,其他课程均不重复。这4天的课程设置还须满足以下条件:①艺术课程至少有一次安排在第3天;②数学课程只能安排在逻辑课程的次日;③第1天或第2天中至少有一天安排统计课程;④哲学课程与数学课程或艺术课程安排在同一天;⑤开设两次的课程不能安排在同一天,也不能安排在第3天,其中一次要安排在第4天。1.以下哪门课程不能安排在第4天?(A)历史(B)哲学(C)艺术(D)宗教2.以下哪门课程安排在任意一天都有可能?(A)数学(B)宗教(C)统计(D)以上都不是3.以下哪门课程不能开设两次?(A)哲学(B)逻辑(C)统计(D)历史4.逻辑课程不能排在第几天?(A)第1天(B)第2天(C)第3天(D)第4天5.如果宗教课程开设两次,那么历史课程安排在哪一天?(A)第1天(B)第2天(C)第3天(D)第4天
三、层层推进,用好铅笔与橡皮
以下哪门课程不能安排在第4天?(A)历史(B)哲学(C)艺术(D)宗教本题正确率60%,易错项为B
本题有一个大材料和5道小题,这5道题都是在材料给出的基础上再附加新的限制条件,因此可能需要反复利用大材料给出的条件。
做此类题时,最好是先根据大材料用中性笔画出关系图,然后在做每道题时根据具体情况用铅笔进一步缩小范围,从而逐渐确定正确答案范围。在做下一道题时,用橡皮擦掉铅笔的印记即可。
由题干可知,虽然文中提到了「4天的上下午各安排一门课」,但并没有对上下午的具体情况做出限制,因此可以理解为在4×2的格子中填入8个元素。
为解题方便,用符号和汉字简写来快速列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下图:
其中数字1~4和1~2分别代表4天和上下午两节课,「=」代表某课程与其他课程在同一天,「or」代表两种可能选择。
当然,本标记方式仅供参考,关于「统计」安排的「or」和关于「哲学」选择的「or」也不完全一致,前者还有其他选择而后者没有。大家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标记方式。
另外为了方便大家理解,小括号里面的「根据+数字序号」数字代表根据第几个条件的要求。
一定要记住,如果有多种条件可以选择——例如本题中的「哲=数or哲=艺」,由于可确定「艺=3」,因此要优先考虑「哲=艺」,首先固定住尽量多的元素,才能尽快确定选项是否合适。
回到题目,首先可立即排除AD。
题干中根本没有提到「历史」和「宗教」,即它们安排受到的限制最小的,因此凡是问「不可能怎么安排」的题,此类选项根本不需要分析,能够直接排除。
代入C「艺术」:
根据①,「艺术(至少)必须安排在第3天」
根据⑤,「开设两次的课程(即艺术安排在第4天时)不能安排在第3天」
很显然艺术安排在第4天时,①⑤矛盾,不成立,因此不能安排在第4天。
此时可推出「艺术只能安排一次,且安排在第3天」
显然「艺术课程至少有一次安排在第3天」比「哲学与数学或艺术安排在同一天」的限制要严格的多,因此本题要首先从「艺术」入手。在解出「艺术」这个正确答案后,就无需考虑「哲学」的可能了,这是个题节省解题时间的小技巧。本题推出的「艺术只能安排一次,且安排在第3天」可以用在后面解题中。
四、「从简」入手,不代入即可快速排除
2.以下哪门课程安排在任意一天都有可能?(A)数学(B)宗教(C)统计(D)以上都不是本题正确率64%,易错项为C
本题可以瞬间排除AC,和上一道题排除AD的原理是相同的。观察题干可发现,原文对「数学」和「历史」的安排有一定限制,而完全没有提到「宗教」,说明对其限制最小。由于题干问的是「有可能安排在任意一天的课程」,因此正确答案要么是是B宗教(或历史),要么是D「以上都不是(即都不满足要求)」。
由题意可知,在每天有2节课的情况下,「宗教」安排在第1、2、4天时,不会固定该日的课程搭配。例如「宗教」安排在第1天时,「统计」依然有第1天、第2天两种选择。
因此,根据「从简」原则,只需考虑「宗教」在第3天时的情况。此时「宗教」能和「艺术」一起固定住一天的课程,情况如下:
已知第3天课程安排为「宗教+艺术」,此时「艺术」和「哲学」不在同一天,
根据④「艺=哲or数=哲」可知「数学」和「哲学」在同一天。
此时第3天课程已填满,还有1、2、4三天。根据②可知「逻=数+1=哲」,而相连的还剩1、2两天,因此必然的安排为:
「逻辑」在第一天,「数学+哲学」在第2天
根据③可知「统=1or2」,而第二天安排已满,因此第一天安排为「统计+逻辑」。
此时前3天已固定并合理安排结束,由⑤可知,只要「宗教、艺术」两门课不开设两次即可顺利安排课程,因此B选项符合题意,正确。
本题难度较高,主要原因是「7门课有一门可以开设两次」这个条件范围过广,对考生造成了一定干扰。实际做题中要利用⑤对「开设两次课」的限制来排除错误选项,不要一门门代进去确认某选项是否正确。
本题就用到了上一题「艺术只安排一次,且在第3天」的结论。
五、优先固定住一个范围
3.以下哪门课程不能开设两次?(A)哲学(B)逻辑(C)统计(D)历史本题正确率49%,易错项为B
问法为「不能开设两次」的,根据「从简」原则可立即排除没有任何条件限制的D「历史」。
随后可快速排除C「统计」。原文对「统计」的限制只有③「第1天或第2天中至少有一天安排统计课程」。因此统计可以1次开设在第1天、第2天中的任意一天,另一次开设在第4天。满足上述条件后,其他课程的安排顺序都无法固定,因此统计开设两次一定成立,排除C。
由于根据④可知「哲=数or哲=艺」,即通过「哲学」开设2次可直接固定住一个范围,因此「从简」入手,首先尝试代入「哲学」:
据④可知「哲=数or哲=艺」,即哲学开设两次时,对应两天的课分别为「哲学+数学」和「哲学+艺术」。
已知「艺术只能安排在第3天」,因此第3天课程为「哲学+艺术」,和⑤「开设两次的课程不能安排在第3天」的要求矛盾,因此「哲学」不能开设两次,符合题意。
为节省时间,就不需要考虑「逻辑安排在第2天」的情况了。事实上「数学课程只能安排在逻辑课程的次日」综合全文看对「逻辑」也没有什么太严格的限制,因此一定要优先考虑「哲学」。
做这种材料长、条件复杂的「真假能否」题,一定要「从简」。一定要记住,实际考试时,时间会非常紧张,根本没时间也没心情把所有的选项都一一比对。本题又用到了「艺术只安排一次,且在第3天」的结论,说明环环相扣非常重要。
六、明确题干叙述的限制
4.逻辑课程不能排在第几天?(A)第1天(B)第2天(C)第3天(D)第4天本题正确率23%,易错项为D
观察题干示意图:
可发现题干只存在「数=逻+1」这样一个关系。
「逻=1」时,「数=2」,对其他课程无明显固定关系。
「逻=2」时,「数=3」,已知「艺=3」,此时第3天已有「数学+艺术」两门课。由于「哲=艺or哲=数」,则哲学也必然在第3天,此时第3天有3门课,和题干要求矛盾,排除。
因此「逻辑」不能安排在第2天,B选项正确。按照「从简」原则,不需要考虑第3、第4天的情况。
本题需要明确题干叙述的限制,即「数=逻+1」不意味着「逻辑在第4天时,数学无法安排」,因为「逻辑」课可以开设2次。例如安排在第1天、第4天时,数学可以安排在第2天,此时依然符合题干条件。
「从简」原则非常重要,参加过公考的小伙伴们一定更有体会。
七、尽快确定其他元素的位置
5.如果宗教课程开设两次,那么历史课程安排在哪一天?(A)第1天(B)第2天(C)第3天(D)第4天本题正确率33%,易错项为B
根据⑤「开设两次的课程必须安排在第4天,且不能安排在第3天」可知,「宗教」2节课分别安排在「第1or2天」和「第4天」,即:
根据④「艺=哲or数=哲」和「从简」原则,优先假设「艺=哲」,这样可以尽快确定位置,方便接下来填入其他元素。
此时「艺术」和「哲学」在第3天。根据②「数=逻+1」,且第3天位置已满,因此「数=2,逻=1」。
此时:
「数=2,逻=1」,「宗教」和「统计」各占第1天、第2天中的一节课,即第1、2天位置已占满。
「艺术」和「哲学」在第3天,即第3天位置已占满。
因此前3天位置已满,「历史」只能安排在第4天,D选项正确。
需要注意的是,本文问的是「能够怎样安排」,即选项中不存在「无法安排」的情况,因此只要找出1种安排方式即可。
在④「艺=哲or数=哲」两种情况中,根据「从简」原则,假设「艺=哲」可以最快确定其他课程的位置——即使证明课程安排不成立也能很快排除,从而节省时间。
考生如果不熟悉此类题目的解题要领,很容易浪费较多的时间。
八、不去「从简」,则易题易错
(国考省级卷题)教练在甲、乙、丙三人背上分别贴了三个数字,三人都能看到对方的数字,但是看不到自己的数字,甲、乙、丙背上的数字分别用A、B、C代替。甲说B>C;乙说A<C;丙说A<B;教练说他们之中最多有一个人说了假话。假如教练说的是假话,则甲、乙、丙数字大小顺序可能是:(A)A>B>C(B)C>B>A(C)B>C>A(D)B>A>C
假如教练说的是假话,则甲、乙、丙数字大小顺序可能是:(A)A>B>C(B)C>B>A(C)B>C>A(D)B>A>C正确率42%,易错项为C
本题条件很简单,但题目给出了「教练说3人中最多1人说假话」,接着问题就说「教练说了假话」,让很多考生感觉逻辑非常「绕」。
遇到此类题时一定要冷静,步步为营。已知「教练说3人中最多1人说假话」这句话的是假话,那么真话就是:
「甲乙丙三人有2-3人说了假话」
由于甲乙丙三人的描述非常简单,因此根据「从简」原则,本题应当从选项入手,直接代入4个选项看假话数量是否为2或3即可。
甲:B>C,乙:A<C,丙:A<B
A选项:A>B>C→甲真乙假丙假,假2,√
B选项:C>B>A→甲假乙真丙真,假1,×
C选项:B>C>A→甲真乙真丙真,假0,×
D选项:B>A>C→甲真乙假丙真,假1,×
只有A选项的假话数量≥2,正确。
大家可以在试卷上用√和×标记真假,代入4个选项后直接就能够判定假话数量,非常方便。
一定要「从简」入手,否则想的越复杂越容易做错。
九~十三列题干关系图时一定要整洁、简明
某办公室有王莉、李明和丁勇3名工作人员,本周有分别涉及网络、财务、管理、人事和教育的5项工作需要他们完成。关于任务安排,需要满足下列条件:①每人均需至少完成其中的一项工作,一项工作只能由一人完成;②人事和管理工作都不是由王莉完成的;③如果人事工作由丁勇完成,那么财务工作由李明完成;④完成教育工作的人至少还需完成一项其他工作。到了周末,3人顺利地完成了上述5项工作。以下哪项的工作安排符合上述条件?(A)王莉:管理、网络;李明:教育、人事;丁勇:财务(B)王莉:教育、财务;李明:人事、管理;丁勇:网络(C)王莉:网络;李明:人事、管理、财务;丁勇:教育(D)王莉:网络;李明:教育、管理;丁勇:人事、财务2.如果李明只完成5项工作中的一项,那么包括该工作的所有可能性是以下哪项?(A)人事、财务(B)人事、管理、财务(C)人事、网络(D)财务3.以下哪项中的任务不可能均由李明完成?(A)教育、人事、财务(B)教育、人事、网络(C)教育、管理、财务(D)教育、管理、网络4.以下哪项中的任务不可能均由丁勇完成?(A)财务、管理(B)网络、人事(C)管理、人事(D)教育、管理5.如果管理工作和网络工作是由同一个人完成的,则以下哪项是可能的?(A)教育工作是由李明完成的(B)财务工作是由丁勇完成的(C)管理工作是由李明完成的(D)人事工作是由丁勇完成的
九、逐个代入,最直观有效的思路
1.以下哪项的工作安排符合上述条件?(A)王莉:管理、网络;李明:教育、人事;丁勇:财务(B)王莉:教育、财务;李明:人事、管理;丁勇:网络(C)王莉:网络;李明:人事、管理、财务;丁勇:教育(D)王莉:网络;李明:教育、管理;丁勇:人事、财务正确率76%,易错项为C
首先列出可能的对应关系。用王李丁表示3人,网财管人教表示工作,箭头表示对应关系,序号表示对应条件,画出题干关系图:
代入4个选项。
A「王→管+网,李→教+人,丁→财」
由上图可知「王≠管」,直接排除
B「王→教+财,李→人+管,丁→网」
由上图可知符合要求,正确。
C「王→网,李→人+管+财,丁→教」
根据④可知「如果丁→教,则丁还要完成一份工作」,不符合要求,排除。
D「王→网,李→教+管,丁→人+财」
根据③可知「如果丁→人,则李→财」,不符合要求,排除。
因此B选项正确。
由于题干的限制条件非常明确,因此一一代入选项是最简洁的方法。
本题不要纠结于②③等条件的限制,不是方法不好,而是在逐个代入能够快速解题的前提下,没有必要去考虑那个角度。
只要能画出总的关系图,就能一步步接近正确答案。
十、根据问法来选择代入的角度
2.如果李明只完成5项工作中的一项,那么包括该工作的所有可能性是以下哪项?(A)人事、财务(B)人事、管理、财务(C)人事、网络(D)财务本题正确率27%,易错项为B
继续根据题干关系图,把李逐个带入人、才、管、网4份工作即可:
代入「李→网」,此时根据②可知「王≠人,李≠人」,因此「丁→人
由③可知若「丁→人,则李→财」。此时无人负责人事工作,即「李→网」不成立。
代入「李→财」,据题干和上述「李→网」的分析,可直接使「丁→管+人,王→网+教」,符合条件,成立。
代入「李→管」,此时逻辑和「李→网」不成立一样,无人能够负责人事工作,排除
代入「李→人」,此时「王→网+财+教」,「丁→管」,符合条件。
综上所述,「李→财」和「李→人」符合要求,A选项正确。
需要注意到本题ABCD总共只涉及4份工作,因此无需考虑李→教的情形。一定要从李的角度出发考虑负责工作的情况,这样才最为简明。
十一、注意条件中隐含的限制
3.以下哪项中的任务不可能均由李明完成?(A)教育、人事、财务(B)教育、人事、网络(C)教育、管理、财务(D)教育、管理、网络本题正确率30%,易错项为A
一眼可发现4个选项都有「教育」,因此在原图基础上补充「李→教(即王≠教)」,再一一代入即可,如图:
逐个代入4个选项。
A「李→教+人+财」,则「王→网,丁→管」,可行。
B「李→教+人+网」,则「王→财,丁→管」,可行。
C「李→教+管+网」,则「王→财,丁→人」,由③可知「如果丁→人,则李→财」,不符合要求。
D「李→教+管+财」,则「王→网,丁→人」,可行。
此类题目由于总共只有3个人,5个工作,所以不要想太多逻辑关系。
在已知李明负责3个工作的前提下,本题的解题要点在于根据选项可知李明必然负责教育,该条件隐含对王莉工作的进一步限定。根据该限定,通过直接代入选项即可快速确定答案。
本题某种程度上考察了考生的细心程度。如果考生在草稿纸上画的很乱,那么本题的关系不一定能清晰看出,30%的超低正确率就说明了这一点
一定要注意「李→教」时,王莉只有2个工作可选的隐含限制。
十二、仔细考虑,防止漏掉条件
4.以下哪项中的任务不可能均由丁勇完成?(A)财务、管理(B)网络、人事(C)管理、人事(D)教育、管理正确率49%,易错项为B
直接根据题干关系图代入4个选项:
A「丁→财+管」,则「李→人,王→网+教」,可行。
B「丁→网+人」,由③知「李→财」,此时「王→教」
由④知「王→教则王需要再做一份工作」,但王能够做的网、财分别被丁、李占据,不符合要求。
C「丁→管+人」,由③知「李→财」,则「王→网+教」,可行。
D「丁→教+管」,则「李→人+财」,「王→网」,可行。
因此本题应选B。
此类题目一定要心细,如果不小心漏了一个条件,就很容易做错。只要能列举出一种合理安排即可,不需要列出所有的情况。
十三、注意解题时间
如果管理工作和网络工作是由同一个人完成的,则以下哪项是可能的?(A)教育工作是由李明完成的(B)财务工作是由丁勇完成的(C)管理工作是由李明完(D)人事工作是由丁勇完成的本题正确率36%,易错项为C
根据要求,在题干关系图再增加一个条件:
由①知「王→网、财、教」,即「王≠管」,因此「王≠网+管」。
代入4个选项:
A「李→教」,已知「王→网、财、教」且「王≠网」,因此「王→财」。
此时工作还剩「网+管+人」。由③知若「丁→人,则李→财」,和「王→财」不符,因此「丁≠人」。
此时丁可以选择的工作还剩「网」、「管」,由新条件可知「丁→网+管」,此时工作还剩「人」。由①和④得「李→人」。
综合结果为「李→教+人,王→财,丁→网+管」,符合题意,可行。
B「丁→财」,已知「王≠网」,由①知「王→教」,由④知「王→教时王需要再做一份工作」,但王能够做的财被丁占据,不符合要求。
C「李→管」,由「网+管为同一人完成」的新条件可知「李→网+管」。
由①、④可知此时只能存在「王→财」或「王→财+教」的情况,此时「丁→教+人」或「丁→人」,由知③「丁→人,则李→财」,和王→财的情况不符,不成立。
D「丁→人」,由③知「李→财」,已知「王≠网」,此时只能「王→教」。由④知「王→教时王需要再做一份工作」,但王能够做的财被李占据,不符合要求。
因此本题正确选项为A。
通过这5道题可以看出,做这种长材料、分问题的「真假能否」题时,一定要把题干关系图画得简明、整洁,这样可以在后面的分问题中反复利用。
十四、理解「拨打」和「接听」的关系
(国考题)某公司行政部人员手机使用情况如下:①小王拨打过行政部所有人的电话;②小李曾经拨打过小赵的电话,但是小赵不曾拨打过其他人的电话;③不曾接听来自行政部其他人电话的人也就不曾拨打过其他人的电话。由此可以推出:(A)小赵不曾接听过来自小李的电话(B)小李曾经接听过来自小王的电话(C)行政部曾有人拨打过小王的电话(D)小王接听过来自行政部所有人的电话
由此可以推出:(A)小赵不曾接听过来自小李的电话(B)小李曾经接听过来自小王的电话(C)行政部曾有人拨打过小王的电话(D)小王接听过来自行政部所有人的电话本题正确率37%,易错项为B
从纸上用箭头表示「拨打」,列出题干对应关系:
题干描述比较复杂,但选项很简明。按照「从简」原则,可从选项入手。
A「小赵不曾接听过来自小李的电话」错误。
原文中只有②提到了「小李→小赵」,至于接没接听是无法判断的。
根据题干可知,若要满足A的要求,则需补充「小赵未接听过小李之外其他人的电话」,此时才符合③的限制。
B「小李曾经接听过来自小王的电话」错误。
由①可知「小王→小李」,但小李是否接听无法确定,也无法根据其他条件来限制小李的做法,排除。
C「行政部曾有人拨打过小王的电话」正确。
由①可知「王→所有人」,如果没有任何人拨打过小王的电话,则小王就不会接听过任何电话,此时和③的限制冲突。因此必然有人拨打过小王的电话,C正确。
D「小王接听过来自行政部所有人的电话」错误。
③的限制为「不曾接听过」,也就是「一次都没接听过」的意思。根据C的推理可知小王一定接听过电话,但不一定接听过所有人的电话,因此D错误。
本题需要理清「拨打」和「接听」的关系,被拨打不一定会接听,但未被拨打就一定无法接听。D和C两个选项是有区别,需要仔细分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