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学习总粗心大意老师一番话点醒了我慢

不知道有多少爸妈跟我一样,自打孩子上学以后,就经常围着“粗心大意”这四个字打转?

果果上小学一年了,这一年我最经常听到的词儿就是“粗心”。培训班的老师会说,家里的老人会说,果果自己也会说。

什么时候呢?当然是做错题的时候!

可大家有没有这种感觉——“粗心”听上去仿佛是非常小的小毛病、小问题,但怎么改起来那么难呢?

这学期的家长会上,班主任特别提到了这个话题。

老师说:孩子们做题出错,最常见的原因就是“粗心”。家长们这么认为,孩子们自己也这么觉得。但其实所谓“粗心”,真没我们想的那么简单。

“我们经常说的‘粗心’,其实通常是这两方面情况。一个就是知识基础不牢。”

老师拿语文举例——学了一年的拼音,考来考去也就是那个范围,孩子明明说的时候会,写的时候却写错了,这往往是因为学得不扎实,没掌握熟练。

老师又拿数学举例——很简单的数数,孩子们早就都识数了,但数数却能数错了,为什么呢?这是学习习惯不好,如果孩子数一个就拿笔划掉一个,就不那么容易错了。

我听了觉得挺有道理的。拿果果期末综合的试卷来说,就错了下面这道题:

我把试卷的图片拉大,不让她看到自己的名字,单问她这道题:图片中一共有几个圆?

她也就看了1-2秒,立刻说:“5个。”

但测验时,她就能写成4。问她为什么?她就会闪着无辜的大眼睛说:“我粗心了。”

我小时候也和果果一样,经常以为自己就是“粗心”。

现在回头再看,我发现“粗心”这个词真的挺害人的。它仿佛给了我们一个合理的解释,让我们觉得无需追究真正的原因。

例如,孩子可能会觉得“我其实是会的,不过是粗心了而已”——这其中暗含着一种自满的心理,面对知识缺乏踏实、认真的态度。

家长可能会觉得“粗心这个毛病,怎么说都改不了啊”——“粗心”这个词太虚了,当然没有什么“对症下药”的改法了。

结果就是我们对孩子的教育又焦虑又没有头绪,无法找到真正能帮到孩子的改善方法。

所以这次家长会上,老师一番话点醒了我——我不能就让“粗心”两个字把孩子概括了,而是得剖析“粗心”背后反映出什么,才能找到正确的方法。

我研究了“粗心”的产生,可能涉及的三种原因以及对策:

1、知识学得不扎实

拿果果写拼音时会犯的错误来说吧。例如“yuán”,声调应该标在a上,她如果弄错就会标到u上。

用老师的话说,这就是典型的知识不牢固,一着急、一紧张就“眼花缭乱”。老师也说,要打好基础没有别的方法,就是多练习,通过反复练来加深印象。

这的确是有科学依据的。大家或许都听说过,人的记忆分成短期记忆(Short-TermMemory)和长期记忆(Long-TermMemory)。

短期记忆的表现,就是孩子在课上能很快记住老师讲的能容,表现出“一听就懂”。

这时孩子很有成就感,我们家长也很容易以为孩子“会了”。但其实这时知识在孩子脑海中还只是“短期记忆”。

只有形成了“长期记忆”,才是真正学会了,能够自动地、灵活地,甚至举一反三地运用知识。而将短期记忆转化成长期记忆的关键,就是重复练习。

所以,针对孩子学得不扎实的知识部分,我们就可以给孩子出练习题,拿语文来说,可以用书后已学的生字表,电脑上列好打印出来,让孩子标注拼音。

暑假期间,很多家长会给孩子提前买好下个学期的教科书,提前开始学。但老师却认为,更重要的是帮孩子们复习上学期的内容,把书后的生词表、生词表都掌握牢固,有余力的情况下再说预习。

我很赞同老师的建议,所以打算假期带着果果再过一遍一年级的《绘本课堂》。这个书可以重温课本内容,又有深度拓展,特别适合复习。我用了一年下来,也有更多体会,之后再找机会给大家说说。

2、学习习惯不好

我们经常听说“三年级是分水岭”。为什么呢?

因为一二年级的知识很简单,许多孩子甚至在入学前都学过,所以学生之间的成绩不容易拉开层次。

但三四年级开始,随着知识深度加深了,学生各自的“学习力”差别就体现出来了。而所谓的“学习力”,正是靠学习习惯养成的。

例如孩子是不是有养成预习、复习的习惯?是不是每天能够先做完作业,再去玩儿?有没有记作业清单的习惯,每完成一项就划掉,学会任务规划和管理?

孩子解题的时候,是不是能够按照一定的条理、分步骤解题(很多孩子错题的原因是觉得题目简单,跳过步骤)?有没有养成检查的习惯?

除了好的习惯,我们还要教孩子“好的方法”。

拿检查数学来说,我和很多爸妈一样,会反复提醒孩子检查的重要。但后来我就发现,有时候果果会出现什么情况呢?检查了5遍,错的那道题还是没被发现。

这可能和我们上面说的“知识点不牢固”有关,也可能孩子当下就陷入一个错误的逻辑里了。我们要教孩子的是,能跳出原有逻辑去排查的方法,例如“逆向工作法”(workbackwards)。

拿最简单的算术来说,如果孩子计算X=26-14?得到的答案是X=2,那么正确的检查方法是,验证14+2是否真的等于26。

如果考试中遇到多项选择题,我们也可以鼓励孩子在日常的练习中,去证明为什么其余答案并不是针对特定问题的可行答案。

这样不仅孩子能掌握有效的检查方法,提高校对技能(proofingskills),还能学会问题解决(problem-solving)的正确思维方式。

3、注意力不集中

前面说了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而在形成短期记忆之前,人脑最先形成的其实是“感官记忆”。

我们学习知识的时候,大脑先是通过感官输入(sensoryinput)形成感官记忆(Sensorymemory),这时如果注意力集中,就会在我们脑海中产生印记,留下短期记忆。

同样地,在短期记忆形成长期记忆的过程中,我们是通过大量的练习,将知识进行编码录入脑海的,这时同样也需要注意力。

由此可见,注意力是多么重要!儿童的大脑在发育中,注意力又恰恰是有限的。

所以我们平时一定要通过培养良好的习惯,来帮助孩子提高注意力。

例如老师就建议我们,孩子在家写作业的时候,书桌上不要放其他不必要的东西,就只放铅笔和橡皮,避免孩子注意力被分散。

除了学习习惯,平时我们也可以多让孩子玩儿一些练习注意力的绘本和游戏,例如迷宫、拼图等等。

我发现,上面三种原因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可能会同时出现在孩子身上,或者出现在孩子对不同学科的学习中。

其实需要用心的并不是那一次两次的考试成绩,而是长久的学习习惯和方法。所以咱们当爸妈的不要着急,把时间线放长、眼光放长远,以“年”为单位来看,帮助孩子养成好习惯。

4、对题目不理解

此外再补充一点,对低年级的孩子来说,有时候“粗心”错题,其实是没读懂题目。这和孩子的语言理解能力有关。

这种情况咱更无需着急,给孩子耐心读题,讲清楚以后遇到这类题目怎么去理解就好。

学习是一个长久的事情,会伴随我们终生。所以我们家长对学习的态度,对孩子的影响是很大的。

孩子一犯错,爸妈就着急、发脾气,可能会让孩子形成自我厌恶,或者惧怕“错误”的心理,长大后可能会出现不敢尝试,止步不前,对自己过于严苛,以“高标准”为理由的拖延症,等等情况。

所以我觉得,我们自己有个开放的心态,能和孩子一起“拥抱错误”也是很重要的——错误并不是那么糟糕,它能引领我们去思考,寻找到正确的或是更好的道路。

这么想,孩子就不会那么怕犯错,而是意识到错了之后那一步——我们怎么面对错误——才是更重要的。

孩子的抗挫力、行动力,就是这样形成了呀!

—END—

作者:花时间。全平台「慢成长」创始人,国际新闻硕士,四语妈妈,童书译作者,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美国PET父母效能训练讲师,美国加州PAU心理学研究生。乐于和大家分享具有国际视野的早教发育、儿童心理、亲子教育知识。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ls/717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