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白癜风总共多少钱 http://ask.bdfyy999.com/
上周分享了孩子一年级前后、家长最焦虑那些事儿,好多人说看后挺宽慰:幼小衔接、刚上一年级怎么做,心里有谱了。
孩子已经读了一年级,或者像我这种幼儿园中大班的家长,也会关心:
孩子入学的时候,英语、数学、语文,到底需要达到什么水平,才是合格?另外,一年级各学科,都讲到了啥程度,需要咱怎么配合学校、一起帮助孩子达标呢?
在《欢迎来到一年级》这本书里,全国十大明星校长卓立,专门分学科写了一些“标准”和“路径”,我看后挺有启发,再结合自己之前做的功课,一起和大家分享下。
怕篇幅过长,咱就分学科来吧,今天先说语文。
之后我也会出系列文章,分享这些能力和知识点,咱们怎么通过各种书籍、资源、教具和方法,帮助孩子获得。
Q
语文为什么重要?
因为中文是咱们的母语,也是最强有力的沟通工具。
目前,我们国家的基础教育纲要,已经一再强调语文学习的重要性,而且也在各级各类考试、考核中,大幅地增加语文的比重。
一年级的语文,主要是在打开这个语言殿堂的大门,帮孩子以后走得更稳、更远。
要提前学字、学拼音吗?一年级开学的时候,孩子需要达到什么样的水平呢?
没有统一答案,每个人所处的地区、学校、将要遇到的老师都不同。
但有两个原则特别重要:
第一,尊重孩子自己认知发展的自然规律:
孩子的认知和行为能力发展各有不同,即便同样是6岁,有的孩子会明显地表现出对绘本上、街道上看到的“文字”的好奇。
这个时候,如果强行以“保护孩子想象力”为由不给孩子解说,是不合理的。
而有些孩子,对文字可能没有表现出明显兴趣,但和妈妈一起读书的时候,能够接受“指读”的方式,或者有一些更侧重看“画面”,对中文字没那么敏感,只是有个印象……咱们也要接受,这也正常。
所以下一个原则非常重要——
第二,“孩子无意识,家长有意识”:
什么意思呢?比如“认字”,就是让它对孩子而言,变成一个自然而然发生的过程。
比如日常生活中,咱们可以有意识地聊一聊随处可见的字;亲子共读的时候,善用“指读”的方式;如果孩子在“学前班”边玩耍边学习,就观察并且时不时鼓励一下孩子对于文字的认知感受……
总之,让孩子就像当年牙牙学语、学会说话的过程一样,尽量自然、有兴趣,而不是觉得有压力、麻烦讨厌。
拼音也是一样:都不是“刻意”学知识点,而是在“孩子无意识、家长有意识”的情况下,轻松习得(下面会有详细论述)。
一年级的语文老师,大致会在教学大纲的框架下,根据班级里大部分孩子的进度,来安排教学进度,所以家长需要知道自己孩子的真实程度、以及班级孩子平均水平什么样,以便和老师配合、让孩子及时得到帮助。
卓校长说,如果孩子能够自然保持、或者超过一起入学孩子的平均水平当然很好,如果不能,也要记住:
保持孩子学习的兴趣,比提前学会课本上的知识,要更为重要。
吉吉说:
读到这里,我想起自己小时候,在幼儿园完全没有提前学,几乎是“裸”着进小学的,但之后年年还是拿第一,完全能跟上老师的进度。
但现在和当时最大的一点不同,就是“平均水平”,那时候大部分同学和我一样是零基础入学,现在的孩子呢?虽然禁止幼儿园“小学化”,但大部分孩子,都不是“零基础”。
所以不能真的零基础、又不能只让孩子提前学知识点、还得保持他们的兴趣(孩子需要无意识,就是不特意为了学而学),落在家长身上的这个“有意识”,还挺难的:)
一年级语文都学些啥?
主要分为识字、写字(包括笔画笔顺)、拼音(包括音调)、组词、句子、看图说话这几项。
需要学到什么程度、又有哪些方法呢?接下来,一个一个来说:
1
识字
识字板块会贯穿整个小学语文教育,每一课的生字表,会分成两类:一个是要求会认的字,一个是要求会写的字。
总的来说,需要认的字,比会写的要多,然后认的字,再在以后年级里,变成要写的字。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教材识字表“认”的标准包括:知道怎么读、什么意思、可以和哪些字组成词、组成的词语又是什么意思,可以用在哪些地方,要求一步步递进。
而认字的过程,也强调在语境、短文中学习,而不是“就字论字”。
一年级总识字量(认字量),大约在-之间,在一个一年级的班级里,孩子们的识字量有时差别非常大,如何知道已经认识了?朗读课文是最直接的方法:
如果孩子读的流畅饱满、没有磕巴的地方,就基本是已经掌握了。
如果读起来略有犹豫,就说明孩子认识但不够熟悉,需要多读几遍加强。
还要注意有的时候,孩子能熟练读课文,但是生字换了地方又不认识了,这种情况只是课文读多了会背了,其实并没有记住字。这种情况,可以通过课外阅读来加强:
咱们可以有意选选,孩子近期学习过的汉字的课外读物(通常课外读物也会配合教材出现高频词)。
对孩子来说,同样的字,在不同地方出现、和不同的字组成词语、表达了不同的意思,他们对这个字的认识和理解会更深,也有更多的积累了。
那怎么学才“有趣”呢?
卓校长分享了一个学生妈妈的做法:把基本汉字构件,做成了一张张的卡片,比如孩子学了“奶”,就找出“女”和“乃”,“女”还可以和谁组成其他什么字呢?不同的偏旁换一换、排列组合,就能巩固和认识新字了。
刚那个方法很好,不过卓校长也说了,这个方法呢,是20多年前的例子了。
相比之下,咱们现在要实现趣味性,资源、方法就太多了,比如识字app、书籍、玩具等等……大家可以搭配使用,我以后也可以专门来写写。
我很认同、感触也很深的一点是:学字有点像英语里sightwords,不要只学“单字”,换个地方就不认识了,更重要的是在语境中理解、拓展和运用;
就连用app,也最好跟一下进度,确认孩子是不是真的会了,词句段的关联、课外拓展阅读,也是要跟上的。
当然资源太多,咱也不要忽视了日常街道、超市、路边里的“学字”机会,还有就是孩子同学姓名里的字,都认识了,也不少呢:)
2
写字(包括笔顺和笔画)
卓校长比较推荐,通过“写毛笔字”练习:因为软笔书法,需要孩子熟悉每一个字的不同构件,然后再以最和谐优雅的姿态安排在纸面上,书写的过程,就是反复记忆的过程。
而且相比在作业本上用铅笔写,会记得更牢固、也更容易记住不同笔画的细节。
一年级孩子的书写,以“楷书”开始为佳,尤其是唐代书法大家欧阳询创作的“欧体”最为适合,楷书字形字体端正平稳,可以和课内的汉字书写学习相互促进。
孩子在写字过程中,容易犯一些常见的错误:
1)忘记基础笔画“横竖撇捺”,在不同汉字的不同位置,会有不同的长短;
2)忽略“横竖撇捺”里的“钩”、“提”;
3)笔顺;
4)镜面现象:就是刚好写反了。
前3点,因为涉及到书写习惯,需要及时发现并纠正;可以是检查家庭作业的时候,也可以在老师批改指出错误之后,监督孩子改为正确书写,总之,是在孩子对这个汉字形成记忆最初,就尽量记最正确的。
第4点镜面错误,可以温和提醒,但不要严厉纠正,这是低年级孩子独有的,往往会随着孩子长大,自行得到缓解或纠正。
田字格的书写练习,有助孩子掌握笔画和各个部首之间的正确关系,为下一步把字写好、写漂亮打下基础。
小叶子目前大班,主要还是在识字app里跟着写字,我发现好多笔顺,和咱们小时候的都不一样了:
比如“惊”字这个竖心旁,正确写法是先写两个点、再写中间的竖,而我小时候是“点、竖、点”,不留神的话还真是改不过来,可见养成习惯期的重要。
写字在幼小衔接阶段,也可以适当的引入,我刚买了一些写字的练习册,用段时间再来反馈。书法除了练字,对专注也有好处,不过不同的孩子接受度不一样,属于可以尝试、但不强求的。
3
拼音(包括音调)
拼音的学习时间,在小学教学大纲上,大概是一个月:
也就是说,在一个月内,老师要讲解完成拼音的全部基础知识,但并不是就此结束了拼音的学习,而是在以后的语文学习中边应用边学习,一直到中考甚至高考时,也还会有拼音的考查题目出现。
现在很多教材,也不会一开始就教拼音,而是先开始学习文字、几个单元后再把拼音当成一种“语言工具”来介绍,因为它本来的目的,也是为了方便学中文,而不是“拦路虎”。
对于习惯说中文、尤其对于说普通话的孩子来说,拼音是一个顺势的学习:主要需要记牢基础、掌握规律、多加使用。
卓校长很推荐用“歌谣”的形式,常常和孩子一起念着玩,比如“shan山,远方起伏的山;ri日,后羿射下的是日……”:
先把自己说出来的话分解成声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和音调,然后把它们写下来、找到规律、利用规律,就能够给所有认识和不认识的字,都注上音、也就能够读出各种各样的文章了。
部分容易混淆的韵母,比如“ui”、“iu”,整体认读音节中的“ye”、“yi”、“yin”、“yun”、“yuan”、“ying”,在最初学习的时候,就要培养孩子在运用中记忆的习惯,多多鼓励。
音调的标注也比较容易错,在孩子还不能够直接判断一个字的准确音调的时候,可以把“一、二、三、四”声四个音调都循序读出来,然后和自己日常所说的、老师读出来的正确读法相对应,从而判断出正确的读音。
整体上,虽然教拼音只用一个月,但这一个月主要是用来认识拼音的基础形态和构件,而拼音学习的主要形式是练习使用,这将会贯穿整个小学低年级,甚至整个小学阶段。
拼音的学习,我挺认同游戏、歌谣中学的,家里也可以挂个拼音字母表,结合着app,或者一些汉语拼音学习机来。
核心也是要看孩子的兴趣和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rc/92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