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连环画传承中华文化华声在线

刘谦

年,风华正茂的连环画家贺友直带着沪上的文艺气息,两度来到益阳农村体验生活。他历经4年,创作了一部堪称新中国连环画史上里程碑的作品——以周立波原著为脚本的同名连环画《山乡巨变》。出版,获奖,再版,贺友直连同《山乡巨变》声名鹊起,享誉全国。这一切,深深地影响到了一名十几岁的益阳少年。虽然他只远远地仰望过贺友直的身影,拜读过他的画稿,但这足以令他与连环画结缘,并义无反顾地走上了连环画创作之路,成为一名把文字故事“翻译”成图画的画家。他就是陈安民。

陈安民,年出生于益阳市。小时候,家里每天给他5分钱买口粮,他把3分钱买烤红薯,两分钱去看路边的小人书。他的中学老师杨世石为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把连环图画挂在墙上要大家临摹,而此时的陈安民,画越画越好了。后来,他考入湖南省艺术学校,系统地学习绘画和舞台美术。凭着对连环画艺术的一份执着和痴迷,陈安民从未停止过学习和探索的步伐。毕业后他被分配到了常德地区歌舞团。年,当时该团排练了一个节目《心明眼亮》,讲述一个赤脚医生“又红又专”的故事,有出版社想出这个剧的连环画书。当时一名颇有名气的画家在接到这个脚本后,感觉吃力,迟迟不能交稿。于是,出版社找到了陈安民。这部连环画虽是特殊年代的产物,但这第一部作品的问世,给年仅23岁的陈安民打开了一扇窗户,顿时变得“心明眼亮”了。之后,他又接了《元宝案》《孔雀胆》等故事脚本。40多年来,陈安民为省内外多家出版社出版长、短篇连环画40余部,独幅插图累计3万余幅。成为各大出版社争相约稿、连环画坛赫赫有名的画家。

《西游记》是连环画的老题材,是连环画里的“骨子老戏”。年,陈安民接了湖南美术出版社的《西游记》之《狮驼伏三魔》《勇擒红孩儿》。他的创作画面生动、精准,牛魔王和红孩儿的造型已然深入人心,而妖魔及诸位神仙将更是呼之欲出、活灵活现,妖怪的洞穴、上界的天空、仙山,水底的龙宫、波浪,打斗的气氛。描绘得虚实相间,气势磅礴。年电视剧《西游记》剧组,也参考了这套连环画的场景与造型。

年,在绘制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的《曾国藩之血祭》时,技艺娴熟的陈安民完全不用铅笔起稿,根据脑海中浮现的图画直接上正稿。在巴掌大的稿纸上,线条自由驰骋,故事画面丰富多彩,故事画面丰富多彩,使得这部作品在艺术上达到了新的高度,形成了“陈氏线描”风格。这部书是陈安民最满意的作品,第一次出版5万册,加上后来的再版图书销量超过20万册。

毛笔白描为国画的传统技法,线条流畅清晰,黑白分明,易于被接受。同早期的连环画家顾炳鑫、赵宏本、刘继卣一样,陈安民也是用毛笔白描绘就而成。陈安民用流畅而有节奏感的线描勾勒,细致地刻画人物面部细腻的表情,又能生动地勾描出人物多变的姿态;这种线条糅合了铁线描和钉头鼠尾描的手法,形成了自己的线描语言。连环画就像拍摄电影一样,陈安民常客串不同的角色,一会自己当做导演,然后再做各色演员,最后又要变身摄影师,选取最合适的镜头,在脑海里形成一幅幅画面,最后用画笔把这些鲜活的造型勾勒下来。

陈安民艺术生涯中,前20多年侧重于白描连环画创作,后20多年侧重于水墨连环画的创作与探索。作品以地方戏曲、少数民族、民风民俗题材为主。他笔下的人物有情感,有温度,描绘的是热气腾腾的生活。广览陈安民的水墨人物作品,从缜密精微的水墨白描到粗放的水墨写意,莫不收放自如,结构、线条、色彩、笔法既丰富灵动又和谐统一。这当然离不开他在水墨上的修炼,但我更认定是他数十年对传统文化精神的驻守和修为,而觉悟着的内控力在一种心无旁骛的状态下的天然呈现。他的作品首先征服人眼球的,是基于写实主义的白描,在西式写实技术与中式浪漫格调的融合中,找到了鲜明的中国语言,勾和描两种笔法交替呈现。这是源自汉代画像砖,以及吴道子、李公麟、陈洪绶等老祖宗传承下来的功夫。

画了40余年连环画的陈安民,转型水墨画之后,没有沉溺于写实主义的羁绊当中,而是以温润、华滋之品格,以雅丽、清朗、恬静之诗境为根本美学追求。古人衣褶飘带、水墨戏曲人物、城南旧事等等内容,在诗境的构图和行云流水的线条烘托下跃然纸上。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288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