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匠历来为世所尊重。古代称之为“将作匠”“梓匠”“木工”。此等称谓,虽所职有别,然本质相同――专以构屋架梁,打造家俬农具为务。为之传者非寡,而以《梓人传》《关木匠传》为著。然前所传梓人,则以度长絜大,专营屋宇督造,而于其家,则“床阙足而不能理”。盖其相才也。而关木匠者,主要突出他打抱不平的义士形象。此二人,虽是木匠,但所记并非其技能。
而我所记的木匠顾惠明,则是以技名于世的大匠。当我们见面握手,我就感觉到,那是一双不折不扣的工匠之手。有劲,皮肤粗粝。不要说手掌,连手背及关节处,都是老茧。他上世纪五十年代出生,属狗。个头不高,戴一副近视眼镜,朴实,谦和。符合我对传统木匠的概念。只是他穿着牛仔裤,显得干练。那近视镜使我联想到,他在量材测距时,眼镜滑在鼻梁上的专注神情。无怪乎顾惠明有这样一双工匠之手,那是他从事匠工五十多年打磨出来的!
疫情间的一个上午,我到罗泾洋桥路,顾惠明的作坊相见。说作坊,似乎落伍,如今都称“工作室”,是当下的时髦,也是有所成就者的体面所在。一般都有一个显眼的牌匾“某某工作室”“某某大师工作室”。可这里什么也没有。只有两间不足40平方米的破矮的小屋。而且不规则,应该是房主的披屋、杂货间。问后才知道,他是税居于此。说是“作坊”,也不确定。作坊该有所生产,以供趸卖。可这里并无产出。里面除了传统木匠家什,还有台钻、钳工台等加工机械。一只微波炉、一个收音机。所多的是各种形制的木材,几乎堆满。除了作凳摆放的空间,过道憋仄。
老顾原本约我去家。我推辞,一则因为疫情不便,二则在他工作的场所,更有氛围,能聊得开。但里面实在太小。于是我们坐在门口的凳子上。那是一个弄堂,少有人过往,门旁,长着一丛枸杞藤。疫情使我们保持着距离。但我觉得我们的心是贴近的。
一、
顾惠明与木匠结缘,可谓从小耳濡目染开始的。因为他父亲顾瑞龙曾经也是十里八方有名的木匠。后来成为 抗美援朝,复员后担任大队长和党支部书记。可只要一有空,就在家里帮人家打制家具、农具,出门给人家造房子。所以,作为幼子的顾惠明,常在作坊间玩耍。他喜欢玩刨花、喜欢用边角料木块搭积木,更喜欢闻树木解开后,散发出来的各种香味。那也许就是对他后来成为大匠的最原始陶冶。他认识了各种木工器具。锯子、木刨、墨斗、钻头、斧子、榔头、凿子、角尺。他还知道,木刨有长刨、中刨、短刨;凿子有二分凿、五分凿、七分凿,还有圆凿、方凿;木刨有刨木料的长刨、开槽刨、边刨。“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看着父亲的运用,他也知道了这些工具的使用方法和用途。还常常做父亲的下手,搬木料,拉锯。父亲见小儿子喜欢自己的手艺,很高兴。也腾出手教儿子。趁儿子在油石上磨削铅笔刀,就教他怎样磨刨刀,怎样锯木料和开榫,怎样锉锯齿。那都是成为好木匠的基本功。
他的父亲成了最初的师傅。其意义在于,这样的环境,植入了他将来成为大匠的基因,培养了顾惠明的爱好。
时间很快,转眼顾惠明就到了初中快毕业的年龄。看到小儿子是块成为好木匠的料,有心的父亲就将他托付给女婿,也就是顾惠明的姐夫吴永祥,让他跟着姐夫出门历练。父亲知道,儿子一直跟在自己身边,对成长不利。传统匠人有易子儿教的习惯。再说,就像武术,必须在实战中才能提高武艺。木匠也一样。再者,父亲明白,自己由于担任大队的干部,不再专门干木匠活,恐荒废了儿子。而自己的女婿,是木匠世家。这世家传到吴永祥已是第四代了,可谓远近闻名。其中的第三代传人吴瑞春,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参加共和国十大建筑人民大会堂、历史博物馆的建设,是木匠施工工长,质量检验员,而曾经的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就在他班组内,是青年突击队队长。可见其家族传承本事了得!而女婿吴永祥则是吴瑞春的第二个儿子。要想学真正的本事,就要转益多师。托付给他,自己就放心了。
从此,才十五岁的顾惠明利用星期天、节假日,背起在屁股后晃荡的木匠工具,跟在姐夫身后,走街串巷。那时,正处“文革”期间,学生没什么读书压力。很快,一九七五年,顾惠明高中毕业了。那时高考还没恢复,作为农村户口的他,高中毕业就意味着成了回乡知青。等待着的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歇的农耕生活。其实顾惠明从小钻在木工间内,埋头木工活,几乎没参加过什么田里劳作。而他的木工手艺,已学得差不多满师了。再说,他也不想就此放弃自己的爱好。那时不像现在,生产队安排劳力外出做五匠是要大队批准的。因为当年农民干一天活,还不到一元钱,而外出做工匠,每天是二元多,师傅是二元六角五分,那收入大部分上缴生产队参加分红,余下的就是自己每天生活补贴。不多,也就几毛钱一天。木匠是吃百家饭,补贴基本不用花,家里还剩粮食。不要小看这些,在当年这是很吃香的。而小木匠顾惠明的手艺已有些口碑,再根据家里外出的劳力数,顾惠明成了一个真正的木匠。
传统的木匠,是不用铁钉、胶水的,其建构组合,全仗卯榫。那都是一锯锯一凿凿的真功夫。那时的乡村木匠,主要是造房子、打家具。人家结婚要做大床,那床撐横眉都是雕花的;别看那八仙桌、杌子凳,那大多是榉木、榆木的料,甚至还有红木。其硬无比。落料、出榫、凿空,来不得半点差错。完工后的八仙桌、杌子凳,四棱四角,四平八稳,天衣无缝。而这些,顾惠明驾轻就熟。经历那么些年的摸爬滚打,顾惠明青春的手,已满是粗大关节满是老茧了。他练就了目测的真功夫,一截木材、一件家具,只要看一眼就知道它尺寸的差距,不会超过鲁班尺一分,也就是2.8毫米;一样家具、农具,譬如八仙桌、杌子凳、犁、布机,都有传统的尺寸在,高了、矮了,长了、短了,都不好看,那其实积累了传统的审美观在里面。而顾惠明不仅都传承了,而且如果不合规,他一样能看出来。这可不是一年半载的功夫能练成的。
他其实在读书时成绩不错的,但因为“文革”,错过了读书升学的 年龄段,再说他真的喜欢木工这行当,他不想再高考读书。想跟自己的前辈、同行学能耐,掌握所有木匠该学会的本领。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那是木匠、泥水匠的黄金时代,顾惠明由于手艺出众,更是请的人家不断。他如鱼得水。
然而,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正当顾惠明想着,就这样一辈子做一个受人尊敬的匠人,中国历史上 活力,改变社会和多少人命运的改革开放,就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来临了。
二、
随着上海的发展,城市的建设摆上议事日程。一九八〇年,承担着旧城改造、居民住房承建任务的上海住宅总公司,原来的建筑工人明显短缺,于是开始向社会招聘建筑工人。而从事建筑行业的,极大部分是农村人。他们一般没多少文化,可掌握着一手安身立命的手艺。尽管他们薄艺在身,但毕竟不是稳当的职业,得靠自己找活干。而住宅公司,那是国家的企业,一旦入用,那是吃皇粮的营生。
而那时的顾惠明,由于这些年在行业中的历练,早已有一手过硬的看家本领。他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走进了住宅总公司的大门。那次考试,报名的人近,那都是平日里走街串巷的闲散木工、泥工、普工。 ,经历了初考、复考,在罗泾地区录取40人,其中木匠三人。顾惠明是其中之一。
从年起,顾惠明成了上海住宅总公司下属分公司的一名合同工。他开始在劳动工资科担任干事。不久,公司进行四级工考试,考应知、应会两项,应知他考了分,应会考两项,其中一项分,还有一项,考了99.5分,得了参考人员中的 名。那年顾惠明才二十三岁。那是个求贤若渴的年代,公司领导根据他能力与木工水平,觉得他应该发挥技术优势,于是调到了教育培训中心。顾惠明有了展示自己能耐的更广阔天地。
上世纪九十年代,国家建设部在全国挑选11名建筑工人,其中上海三名,北京一名,江苏三名,吉林、安徽各两名。经过政审、技能层层筛选后,顾惠明成了上海三名建筑工之一。代表上海,参加在美国关岛的一个项目建设。其中一个项目是制作旋转木扶梯。那项目的老板是韩国人,他当然信任自己国家的木匠。可那三名韩国木匠,花了五天时间,还无法完成图纸放样。没图纸咋施工?韩国老板急了,叫顾惠明试试。老板问多少时间,他说三天。结果顾惠明一个人 天完成图纸放样,到第三天就完成了模型。老板翘起大拇指。工程接近尾声,该回国了。老板劝他留下来,像他这样的技术工,三年就可以申办美国绿卡。顾惠明是懂得感恩的人,他想到了组织的培养,公司的教育与信任,也舍不得离开故土。他婉言谢绝了。临走那天,老板送他到机场,还是流着泪想挽留。可顾惠明的心在祖国在家乡。
回到住宅总公司后,顾惠明除了在一线解决工程中碰到的疑难问题外,另外承担了对技术工人的培训与帮带。一九八九年至一九九〇年,为集团公司开设了四期木工培训班培养了多名高级木工与木工技师。他本人也在这个时候,获得了高级木工技能等级证书。由于他当年在自己伯父处掌握了古建筑、传统建筑木工的技能,所以,在上海城隍庙修缮工程中,发挥了实践与指导的作用。由于他实践经验丰富,加上教学能力的突出,2年,获上海市劳动与社会保障局颁发的教师证书。在他身上,实现了工匠与教师身份的统一。6年以来,他一直担任上海市职业技能鉴定中心木工考评组长,首席考评员,鉴定了万余名木工技术工人。同时为上海隧道总公司、上海建工集团作木工技能培训、新型学徒制和木工翻样培训,为国营大企业培养近千名木工岗位人才。
年、年
担任第四十五届,第四十六届世界技能大赛上海选拔赛混凝土项目指导教练。第四十五届,顾惠明指导的选手鲍志豪获全国第七名;第四十六届,他指导的济光学院、城建学院四名选手,包揽了前四名。这项比赛要求近乎苛刻,特别是第四十五届,准备的时间又短,而且异型模板放样的材料之前没用过,一般的厂家还没有,后来终于觅得,但耽误了时间,所以说,取得这样的成绩实属不易。顾惠明获 指导教练荣誉。
7年至年
7年至年,他开设了上海明恒建筑装潢有限公司,他的木工技术得到了进一步发挥与应用。年8月起他担任上海济光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系实训组主任。他一直担任着专业的主讲教师、专业考评组负责人,给专业人士定级、定职称。有一次,顾惠明作为专家被闵行区请去评工匠。这时他才知道还有这么一个职称系列,既然自己可以作为评审他们的专家,那自己也该够格。于是,他没经组织推荐,而作为个人申报工匠。年,被上海市总工会评定为“上海工匠”称号。
除了“上海工匠”等荣誉、称号,这些年来,顾惠明获得的荣誉很多,主要有:上海市 技师、“感动宝山人物”提名人物荣誉称号、上海市第四届建筑业职业技能竞赛精细木工裁判长、参与编制木工国家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年上海建筑职业教育集团聘请为导师。
看着面前一件件精巧的木工制作,再联系到那些荣誉称号。我自然联想到顾惠明一双满是老茧的大手。这些成就与荣誉,都是在他聪明才智的运作下,凭着这双手一件一件干出来的!这一干就是半个世纪,你说容易吗?
这一聊就差不多两个小时了。但老顾一定让我去他家里看看,我是很想的,只是疫情。那就不去家里坐,就去看他存放作品,堆放工具、材料的地下室。
三、
顾惠明的家离工作室约五六公里。那连体别墅地上住人,地下室则是他的宝库。说宝库一点也不过,里面有各种材质的长短木料,以老红木、小叶紫檀、酸枝木为多;有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木匠工具,有他自己制作的,有不少是上代留下来或收藏的;还有他收藏的家具、窗棂、门匾、画栋,看其勩损度,便知那是有年份的东西。这些器具、物件,从下到上,占满了整个地下室的空间,仅留进出的通道。
他告诉我,那各种红木短料,是三十万元一吨买的。那些代表各个年代的卯榫家具、雕版画梁,除了收购自民间,还碰到一个机会。那年,有个外商从国内收了各种各样这样的老货,整整装了一个四十尺集装箱,准备转运到境外,因为这是民间文物,不允许外运,所以通关时被海关扣留下来。得到这个消息,顾惠明就通过熟人,挑选了整整一车皮。“这都是祖宗留下来的好货啊!”老顾一一介绍。他买下来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不让它们失散,还在于要好好研究,带徒弟、给学生上课时,向他们展示、讲解。为了这项工作,他花了很多钱。还好当年开公司,有这个能力。
老顾已退休两年多,问他有什么计划,他说就四个字:传承育人。
其实,上面说的收藏木匠工具、木料、民间家具等,就是为了这个目的所作的准备。他是个有心人!退休后的他,如今是济光职业技术学院的木工导师,那里有“上海工匠”的大师工作室。他又是学院关怀下一代“五老”成员之一。他对这项工作特别认真,他尽管经验丰富,可每次上课都精心准备,备课、教具,一应俱全。在技能教学上,他总结出“五步教学”法和“六要”原则,使学生达到了“一听就懂,一讲就会,一动手就掌握”的目标。
为了传承,他热心于公益活动。在上海科技馆举办“星光计划”职业体验活动,讲鲁班锁、卯榫制作技艺;在上海工人文化宫的“工匠学堂”,给全市的中小学生代表上“工匠精神”的讲座与职业体验活动。他还被一些教育机构、学校请去上课。我在他的作坊内,见到他制作的许多精巧迷你的木匠工具,我以为那只是作为一种工艺摆设。后来才知道,那都是为了上课制作的教具。携带方便,而功能一样。迷你的锯子、刨、墨斗、鲁班尺。而他制作的那些迷你古建筑局部、卯榫结构件、孔明锁、六和塔,都是为他“传承育人”服务的工具。他要把自己一生的技艺和知识,传授给下一代。因为,那些精细木工的结构、技艺,是现代机械所不能替代的。“我们不能使祖宗积累下来的技艺失传。”老顾这样说。
有人用传统木工技术制作了一个北京天坛的迷你模型。退休后的顾惠明还有一个心愿:他要用木匠的卯榫结构、斗拱技术,也要做这样一件体现时代意义的作品。只是正在考虑选什么作为参照。
他要做的事情,实在太多了。不过,除了围绕“传承育人”的目的,其它的时候,他一头扎进那个简陋的木工间,一个微波炉、一个收音机、一壶水,维持最简单的生活。其余时间都在研究、制作。面对城市的喧嚣,为了心中的目标,他把自己藏起来。这就是大匠精神!这就是顾惠明!说他隐于市,不是所谓“名士”的出世,恰恰是有担当的入世精神!时代需要这样的大匠!
人物简介
顾惠明,男,年9月生,高中,中共党员,上海济光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系教学实训主任,产教研融合木工大师工作室领衔人。曾获上海市技术能手、上海市 技师、上海市建设行业首批木工高级技师、上海市建设行业职业技能鉴定木工考评组组长、首席考评员等职业资格,另获评中国技能大赛混凝土建筑项目“ 指导教练”、年上海工匠和市教育系统评为关工委民办学校“五老”工作室等,创作了很多独特的作品曾为30个国家的驻沪领事等展演。在50多年的职业生涯中,以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解决了本职业中无数疑难杂症问题,不仅简化了施工工艺,而且提高了精度、质量和工效,为全市建设行业培养了多名高级木工、技师和高级技师;曾参与市职业技能鉴定中心题库、国家标准等编制。
作者简介
汤朔梅,奉贤区作家协会名誉主席、上海市作家协会理事等。
来源:上海宝山官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zn/18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