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白癜风医院怎么样 https://disease.39.net/bjzkbdfyy/231017/x4i2zos.html
我本科是德语专业,大三暑假正在纠结到底是去德国留学还是考研,结果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了所有纠结,我也只能考研了。但是我对考研其实没有任何准备,因为疫情在家实在是太好摸鱼了,结果一直拖到了五月底才开始选专业、选学校。
不过选专业倒是挺快,听了一节新闻传播学公开课,一下子喜欢上了,就敲定考新传了。选学校的时候大概划了一下范围,要考上海,能考德语二外,结果一查,好像只有上海大学了……直接敲定!
随后,在某乎了解到行之记者后,我知道找到组织了,看了一下课程,觉得每个都很有用,每个都无法取舍,问了妈妈意见+缠了行哥一天后,敲定报下行之记者全程班。
关于专硕和学硕的选择,当时看到很多经验说:专硕适合跨考,入学后写的论文比学硕少,有更多偏向实践方面的作业。一下就心动了,敲定。一直到这里,我的考研之路终于正式开始了。
最近有几位学妹来找我唠嗑,都表达了时间紧、书还没看完的焦虑。我想说,真的不用着急!不要管其他同学已经看了多少遍书,也不要抱怨学校课太多事情太多,这些都太不重要了。
其实一旦开始抱怨,往往就是在给自己考不上找理由了。现在要做的,就是保持高效学习的状态,并且始终坚信“我肯定是要上岸的”,甚至还可以偶尔做个小梦,规划一下考上之后的生活。有些时候,这些心理暗示还是有点用的,你会因此获得好奇心和期待感,这两样东西一定比抱怨和焦虑有用。
心态调整好之后,到了最繁琐但又最重要的学习方法环节。大部分人还是根据自身水平择校的,所以我们这些一根绳上的蚂蚱,都是水平差不多的蚂蚱,有了科学高效且符合自己习惯的学习方法,才能从中脱颖而出。下面我将从政治、德语、专业课三个方面来主要谈谈我的一些方法,供各位准研究生们参考。
「政治篇」
因为高中是文科生,高考政治也还行,所以我非常自信地把政治拖到了九月份才开始,结果就是撞上了因为疫情延后的期末考试,以至于九月赶进度真的赶得想哭。真心建议理科生或者九月开学会比较忙的同学,八月就要开始听课了。
政治这一门我的时间线大致如下:
九月开始听徐涛老师的强化班,听课教材也是用的徐涛老师的核心考案。听一节强化班的课,配套刷一节肖老师的题,十月初刷完了强化班我就没有再听其他的课程了,开始进入刷题阶段。
一直到十二月中旬,我相继刷完了徐涛老师的刷题册、腿姐的刷题计划、二刷了题。其中涛涛和腿姐的题比较难,适合练习解题思维,时间不够用的同学挑一位老师的题来练就好啦。肖老师的题比较基础,适合巩固知识点。我觉得,政治不用靠背书来准备选择题,刷题是比较有效率,且不容易走神的办法。
十一月开始,各大老师的押题卷也开始上市了,我同样刷完了以上三位老师所有刷题卷的选择题,并在考前两天进行了二刷。最后政治错了两道多选,选择题拿了46分。
政治的主观题,应该是我们新传考生能遇到的最让人省心的主观题了,由于它的性质,加之每年就那些热点事件,题目不会很灵活,只要认真背两个星期,最后分数都大差不差。
但是背书千万不可背杂了,有的同学不放心,把所有老师的押题资料都背了个遍,最后把自己绕晕了。胆小型选手的办法是,把徐涛老师和肖老师的押题资料融合起来背诵,遇到重合的知识点,只背一位老师的内容,这样也算是给自己减负了。
虽说政治是一门拉不开差距的科目,但是看看今年上岸的初试分数,即使上海是出了名的政治旱区,大家的成绩也都在75分左右,可见新传人真的很能学政治,所以还是不可掉以轻心。
注:本图由行之记者拍摄
「德语篇」
关于德语这一门的准备,说实话,我几乎算是裸考,因为上大德语封题,考的人也不多,只能找到历年学长学姐们回忆的真题,结果每年题型还不一样…即使学姐一直安慰我没问题的,但一直到考前,我最担心的就是德语。
实在是不知道它会考啥,心想万一卡在了德语,那我这辈子都跟德语无法和解了。但最后结果还行,也算是在毕业之际救我一命了,我愿意再爱德语。
说回题目,难度大概是大学德语四级的水平,不是专四,是那个和大学英语四级一样的考试。所以题目真的很简单的,我这个专四勉强考到良好的德语废都能裸考88,德语还不错的同学请勇敢冲。
可以用到的教材是:新编大学德语一二册,熟悉一下课文和单词;德语语法解析与练习,基础的语法、介词搭配、动词变位都要掌握;基础德语学习辅导书,和考题的类型差不多,可以多刷几遍。不放心的同学可以多背背单词,我就是裸考的太彻底了,结果考试的时候连Fahrrad是中性还是阳性都忘了,低级错误还是不能原谅的。
每年的题型都在变,作为参考,今年的题型有:选择题,都是简单的语法题,人称动词变位、名词的单复数这种,还有两道基础的常识题,德国最长的河流、德国最高的山峰;填空题,非常简单的动词变位;选词填空,给一些介词进行名词动词的固定搭配;句型转换,主被动句转换,简单句变复合句;阅读题,两篇,第一篇是选择题,第二篇是选择题+主观题,主观题的答案都可以在原文中找到原句,可以练练大学德语四级的阅读真题,难度差不多;作文,写一则租房广告。
考试时间是够用的,但也不能做的太慢。德语专业的同学,基础不差的话,80+是很容易的,但就是要做好拿到卷子的那一刻才知道具体考什么的赌徒心态。除此之外,考二外还有一个好处是,可以提前体验一下拆装信封的过程,这样第二天考专业课的时候还挺得心应手的。
注:本图由行之记者拍摄
「专业课篇」
前面说到,我是五月底才敲定专业和院校的。因为时间短、任务重(还有懒)所以了解到行之记者后,果断报了保姆级的全程班。
最开始是觉得既方便又省心,后来慢慢发现,这真的是我当时除了做出考研这个决定外第二正确的决定。最近和朋友复盘整个考研过程,我们一致认为,功利一点来讲,在当下卷之又卷的考研形势下,不报班真的很难和别人竞争。除了“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的劲头,考研拼的更多的,是信息和效率。
每个新传院校都有自己特色的研究方向,而专业课的题目很多是和目标院校导师的研究课题相关的。例如上大最常考的热点是智能媒体和舆论,传播学理论是传播效果这一块。所以行之记者的资料也是着重这两个部分,并且行哥从基础班开始,就会重点讲解这些知识点。
冲刺班的热点词也是将上大常考的热点整理成专题集,融合参考各位大牛老师的论文。我要做的就是,对现成的资料理解、背诵、答题。虽然这样很不研究生,但是目前确实也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名研究生。
高考有三年的时间去准备最后那场考试,而考研只有不到一年的时间,没有时间和精力留给我们去试错。而行之记者提供的正是最贴合上大新传的信息和方法。所以从六月开始,我严格按照行哥在基础班第一节课规划的时间表,开展我的学习计划。并从十月开始,慢慢融入了一些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下面我想从五个方面来谈谈我的一些方法。
Part1关于看书
美其名曰看书,其实我一页参考书都没看过。由于开始的比较晚,我拿到行之记者五件套的时候已经接近六月,基础班开课在即,而彼时的我,除了知道自己要考的是新传以外,其余一概不懂。所以作为一名三跨的小白,我只能硬着头皮,跳过看书的步骤,直接开始啃笔记。然而,不出所料,啥都看不懂。
第一遍看笔记的时候,我用铅笔在笔记上进行勾画,主要做好两件事:第一,是在知识点旁边用大白话写下自己的理解和案例,这样既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同时,可以在行哥讲课的时候对照自己看书时的想法,修正对于理论的理解。第二,是对看不懂的理论做好标记,记录没想通的点是什么,以便在课堂上着重去听行哥的讲解。
第二遍看笔记就是跟着基础班的进度,课前简单熟悉一下今天要讲的内容,课后我通常会倍速再听一次课程,然后关上书回想一下每一个知识点行哥是怎么展开阐述的。算是做到了精读,所以后续背书的过程也较为轻松。
比较系统的看笔记就是这么两次,后期看笔记主要是答题过程中,遇到有些遗忘的知识点,有针对性地去看。
注:本图由行之记者拍摄
Part2关于听课
仍记得听的第一节课是先导课,当天课程一结束,我在房间里足足愣了半个小时,然后开始崩溃大哭。因为什么都听不懂,连同学们在讨论区的留言都看不懂。刚开始的那周是我考研阶段哭得最频繁、最惨的一段时间,而我只能安慰自己,不行,课都买了,跑路是不可能了,我一定要考下来。
基础课从六月一直持续到了九月,行哥带着我们仔细梳理了两本笔记的知识点和真题解析的答题思路。此外,每周还会布置一道论述题,批改之后行哥会在课堂上针对题目进行讲解,并补充相关知识点。
我们学到的其实都只是理论的皮毛,无论是笔记还是参考书,也都是对深奥知识点的简单概述,所以无论看多少遍,还是会觉得不太明白。行哥在课堂上不仅会对理论的来源进行补充,还会引用当下的热点案例进行分析,帮助我们更好的掌握知识。
所以到了后期,实在是学不下去的时候,我的放松方式就是倍速重听基础班的课程,每一遍听都能有新的收获和见解,而且好多背不下来的书名和学者,听行哥多念叨几次,莫名其妙就记住了。
我认为听课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切不可真就抱着电脑听,一定要带上笔和书跟着进度写写画画,还要积极和行哥互动。很神奇的一点是,跟行哥互动久了,答题的时候脑子里会出现行哥讲题的声音。我还会去想,要是行哥拿到这题会怎么想。这声音出现之后,我答题再也没偏过题。
Part3关于背书
我是从十月开始正式背书的,一开始每天背书2小时,答题4小时。到后期背书时间逐渐增加,十二月开始几乎是全天都在背书。其实我也说不清楚究竟背了多少遍笔记和热点词,总之到考试前,两本笔记的大体框架是可以关上书在脑子里翻页的程度。
背书确实也没什么技巧,做了那么多年的文科生,大家都有一套自己的背书方法。我喜欢默背,一边看书一边掰着手指头背的那种,同时还会在草稿纸上写下一些关键词。传播学的理论主要靠理解,业务和中新史部分的知识点就只能死记硬背。
千万别不把背书当回事,那些死记硬背的知识点,不仅要背,还要背的滚瓜烂熟,才能在考场上看到题目提笔就来,给后面灵活的题目留够思考的时间。而且这一类知识很两极分化,背了就是满分,没背还想自己瞎扯的,几乎扯不对。
注:本图由行之记者拍摄
Part4关于答题
如果说前期的看书、背书是知识积累的过程,那么答题就是将前期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之后的输出过程。前期的积累自然必不可少,但是距离上岸最重要的一步一定是答题。
众所周知,新传的考点相当灵活,书是永远背不完的,而只有不断练习答题,熬过痛苦的输出过程,练就一定的答题思路和框架,才能在考场上有限的时间里,即使是遇到没见过的题目,也能灵活应对。
就我自己而言,按照行之记者基础班和答题班作业、五件套的刷题册、真题解析册、冲刺班七套卷的答题量这样粗略计算下来,我总共练习了道左右的简答题和论述题。这个答题量看似很唬人,但我是因为有足够充足的时间留给专业课且不想背书。其实并不是非得练那么多题才行,对于时间不够用的同学,适当减少答题量是完全可以的,但是要保证每一题都要做透。
所谓做透,即每练一题,都必须要有自己充分的思考:从对题目的解读、对整体思路框架的梳理,再到具体遣词造句的打磨都要用心去做。答完题目之后,一定要仔细阅读参考答案,学习答案的思路,圈画出可以为自己所用的专业词汇、句子和案例,并灵活运用到下一次的答题之中。这样几次下来,就会发现题目没有那么难入手了。
同时,刷过的题目就和知识点一样,也是需要重复不断地拿出来巩固的。可以在吃饭、运动的时候,想想今天练习的题目,整体解题思路是怎样的,今天又学到了什么新的专业词汇。这样下来,可以说是充分把握了每一道题目。这么做不仅是在为考试积累语料库,更重要的是养成快速破题的思维,因为考试时间真的很紧张,几乎是读完题就要动手开写,没有前期大量的积累,很难做到在30分钟以内写完字左右的论述题。
专业课答题是需要用到事例、名句和理论做支撑的,对于这一部分的积累也可以融入到答题过程中。每一次遇到好的事例和句子,不仅要在文档里记录下来,更重要的是,下一次答题的时候要想方设法的用上。其实练到后期会发现,在考试非常紧张的时间里,你是绝对想不起来笔记本里记录的各种华丽做作的句子的,而能够想到的无非就是那几句,平时练习过程中已经被自己用烂掉的名言和事例。所以有个比较讨巧的办法是,并不需要积累特别多,稍微记几个够用就行,能沾边的就尽量往题目上圆,当然有能力的同学也可以多积累一些。
我是从十月开始,每天卡时间练三道论述题,按照一个分值一分钟的计算方法,比如十分的简答题用时十分钟这样,一直持续到十二月。并且我一直是用电脑敲字,冲刺班第一次模考才开始手写题目。前期我也尝试过手写,但确实是太耽搁时间了,一道论述题写了一下午,最后一看答案,大方向还整错了…果断地放弃了手写…
此外,还得好好唠唠模考的重要性。从十月中旬开始,我每周日都会给自己安排一次模考,严格按照考试时间掐表。所以加上行之记者冲刺班的三次模考,一直到考前的最后一个周日,我一共模考了十次。模考是练习手速和保持答题思维最好的方法,且能让自己提前适应这样的考试强度。要知道,加上前一天考完政治外语的疲惫,第二天还要写上六个小时的专业课,真的是个体力活。
Part5关于TODOLIST
做计划真的非常重要,从十月中旬开始,我把todolist细节到了按天来计算,又以冲刺班的每一次模考为时间节点,把计划表划分成三个阶段。比如第一阶段,我要看完热点词手册、刷完刷题册、背完笔记上册、政治要刷完徐涛老师的题。那么其中某一天,上午刷政治新民主这一节、背笔记两章;下午刷三道论述题;晚上看完热点词舆论这一块。做完一项就划掉,不做完不睡觉。这可以避免我们在学习过程中抓不住重点,而且是一种积极的自我感动。
「写在最后」
“内卷”这一学术名词成为今年的爆款,大家都乐于用它来表达对现下竞争机制和无效努力的抱怨,从而抒发自己的焦虑情绪,尤其是在考研圈,尤其是在新传专业。
正如前面谈到的,我这样的焦虑情绪高峰期主要集中于六月刚开始的阶段,到后期呈现逐渐递减的态势。实际上,焦虑源于不确定,考研最焦虑的就是今天六点起床,十点回到宿舍,结果回想一天学了什么,心里是不确定的,于是开始焦虑:还有不到一百天了,我又浪费了一天。得益于做计划表,我每天回到寝室,能明确的列出今天完成的一二三点任务,想到今天练习的几道题目的具体框架,然后心满意足地睡去。
谁都希望自己是那种不用耗费太多精力就能轻松获得成功的聪明人,但这种人只是活在朋友圈里的“客我”。拟录取之后,我也很落俗套地将录取截图发了条朋友圈,看似光鲜亮丽,可每天早上六点的风吹得膝盖有多痛,只有我自己知道。
注:本图来自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考研绝对不可能是轻松的,但只要看着计划表上的任务被一个个坚定地划去,至少能做到在不轻松中减少焦虑。在考研过程中,不焦虑已是难得。现在大家都被所谓的内卷消耗了,连做决定都变得越来越瞻前顾后。
我认为,与其花时间迷茫,不如立刻行动起来。初试已经过去四个月了,仍记得每次迷茫不知道方法的时候,都是行哥和学长学姐们的经验贴陪我过来的。希望这篇经验能够真正帮助到同样迷茫的大家,要勇敢,不要焦虑,虽然考研很苦,但考上真的很酷。
最后想给各位准研究生们分享一个考研爱用物,好用到没它我考不上的程度。因为我不习惯戴手表,一直是用手机看时间。但是!每次用手机看时间,十次有八次都会莫名其妙自然而然地点进去玩很久。所以,还在用手机看时间的朋友们,请自觉准备一个可以放在书桌上的小电子钟,远离手机是成为研究生的第一步。加油,来年上大见。
注:本图由行之记者拍摄制作
本文由行之记者全程班学员撰写,请勿转载。
本文封面图片来自视觉中国,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