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高考回忆录崔愷被第二志愿录取,走

专科白癜风医院北京哪里有 https://myyk.familydoctor.com.cn/2831/newslist_7_302.html

年,外研社“红楼”在北京西三环边耸立起来,让当时以平房“灰”为主色调的北京瞬间亮了起来。与百年校园文化内涵相契合的外研红,让大家记住了建筑师崔愷的名字。

年8月13日,崔愷出生于北京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年,他毕业于天津大学建筑系,获硕士学位,并进入建设部建筑设计院工作。

崔愷长期致力于建筑创作以及建筑学术研究工作,先后主持设计大量国家级和地方重要建筑达余项,是国内作品最多的建筑师之一。首都博物馆、北京丰泽园饭店、河南殷墟博物馆、奥林匹克公园下沉庭院、拉萨火车站、年世园会中国馆、外研社大楼……公众身边一座座熟悉的建筑,是他的职业生涯最生动的注脚。

年,崔愷当选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名誉院长、总建筑师。他曾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法国文学与艺术骑士勋章”“梁思成建筑奖”等荣誉。并出版《工程报告》《德胜尚城》《本土设计》《中间建筑》《本土设计II》等著作。

“本土设计”是崔愷建筑设计理念的关键词。

他倡导并推动中国建筑本土创作与研究,提出“本土设计”创作理论。“本土设计应该与地方环境、人文和生活以及当地材料、适用技术相结合,尤其要注重绿色节俭的理念,让建筑尊重自然,让生活回归自然,这是保护生态环境,让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他这样解读这一理念。

“我心中有一棵树,以立足本土的理性主义为主干,扎根在丰富的自然与人文的沃土上,生发出可以在城市、在乡土、在历史街区出现的有不同特色的建筑。”

崔愷说,所有这些建筑都是跟特定土地发生了关系的,它们像是这棵大树的一片绿叶。这样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是他对中国建筑创作未来发展的憧憬。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名誉院长、总建筑师崔愷。受访者供图

崔愷注定会成为一名建筑师。

年,中断了十年的中国高考制度恢复,在平谷干了三年农活的知青崔愷走上考场。由于做错了一道数学题,他和清华大学失之交臂,却因缘际会考取了心仪的建筑学专业,来到“第二志愿”天津大学读书,为他的建筑师生涯打下了根基。

填高考志愿之前,生于知识分子家庭的崔愷曾觉得,教师是理想职业。研究生毕业时,清华大学和母校天津大学都向他抛来橄榄枝,希望他在“象牙塔”任教。但此时他已摩拳擦掌,准备在建筑师的岗位上“实战”一番了。

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名誉院长、总建筑师崔愷表示,这些年,他一直没有离开学校建筑教育语境。寄语未来的建筑师时,崔愷希望他们向生活学习,“因为未来美好的生活就出自你的笔下”。

崔愷对未来建筑师的寄语。受访者供图

谈学习环境:高考前曾下乡干了三年农活

新京报:听说你从小喜欢画画,并对建筑产生兴趣,有什么缘由吗?

崔愷:我年出生于北京,从小在母亲单位的机关院里长大。那个大院位于景山东街,是京师大学堂旧址,所以我对古都的历史环境和风貌很有感触。我母亲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整个机关大院文化氛围很好,我小时候喜欢画画,也是得益于这种氛围。

那时候我们有少年之家,放学以后,大孩子组织小孩子画画。我自己也很喜欢静,放学后经常到母亲的办公室找一张书桌画画,慢慢养成了习惯。在当时的背景下,我所就读的景山学校教学环境比较好,从小学的高年级到初中都有绘画组,美术老师会教有兴趣的孩子画画,由此,我开始逐渐接触相对专业的绘画,比如色彩、素描等。

我父亲在五机部(第五机械工业部)设计院工作,他本身是暖通空调专业的,但很喜欢建筑设计。初中时,我到父亲位于兰州的单位度暑假,他就找来建筑师同事沈老师,指导我画画。当时我照着全国美展的作品,画尺寸很大的铅笔画挂在家里。沈老师帮我指导,还提出了意见。我这才知道建筑师需要会绘画,当时也萌生了学建筑设计的想法。

新京报:你高中时期的学习环境是什么样的?

崔愷:我的高中时代受社会背景影响比较大。景山学校是在“文革”后期开始办的高中,并选送了一部分优秀的学生就读。当时景山学校有12个初中班,高中只收两个班,所以有类似考高中的环节,我学习成绩不错,顺利进入高中。上高中后,我们加强了数理化的学习。

念到高二时,出现了“反击右倾翻案风”。当时的口号是“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大家一门心思下乡,想扎根农村干一番事业,我们整个高二几乎都在农科院开门办学,半天上课半天劳动种水稻。年高中毕业时,我积极争取到平谷大华山插队当知青,那时候,对于上大学已经没有太多奢望了。

年是中国不平凡的一年。1月周恩来总理去世,我想回城参加悼念活动。直到1月底春节,我才到了天安门广场,看着大家为周总理敬献花圈上的许多诗词,我久久不愿离去,结果被冻感冒了,之后转成了肝炎,就在城里住院休养。那年还经历了唐山大地震和主席逝世,真是难忘的一年。

秋天回乡时,政治语境不一样了,“四人帮”已被打倒,但当时是否能上大学仍不明朗,我们继续干农活。当时,北京一些单位、工厂到我们公社去招工,有七八个知青选择了参加工作,后来可能是由于上了班没有时间复习、也没有生活压力等原因,他们没有上大学,而我们公社留在农村的知青,后来陆续考上了大学。

谈高考:做错一道数学题,考入天大建筑系

新京报:得知恢复高考后,你是如何准备的?

崔愷:我从小住的人教社大院的家长大多都是知识分子,大概年初时就听到了可能恢复高考的消息,家里问我是不是可以回家复习。

我所在的村子很小,只有34户人家,知青是重要的劳动力。我在村里干活也一直干得很好,还当了基建民兵的排长,所以不太可能完全放下农活回城复习,我就利用春节时候找了一些复习资料,连同高中课本一起带回农村,边干农活边复习。

学业已经放下了两年,需要重新温习做题。但我们复习那会儿正赶上夏收、秋收。农忙时,知青只能白天出工,晚上复习。当时村里电力不是很足,我们晚上在油灯下看书,几个同学一起背公式,相互帮助。

由于我是得完肝炎回村的,村里比较照顾我,没让我在大田里干活,给了我一个“美差”——看青,就是看护山上的果木。我们村的山场很大,早上天没亮我就上山了,往往等到天黑之后才能下山。虽然辛苦,但好在这个任务比较灵活,我背着课本和手电筒上山,利用空闲的时间背书。我的复习条件比下大田的同学好一点。

新京报:你还记得参加高考的具体细节吗?

崔愷:初冬时节,我们在大华山公社参加高考。我们村离公社有8里多地,一大早,大家就带着干粮浩浩荡荡奔赴考场了。当时上过中学的农村青年也一起参加,村里还派了辆拖拉机,拉大家前往考场。

一上午考完,农村青年基本上都走了。很多人以为高考像以前工农兵学员选拔一样,问一些常识问题,到了考场才知道是发卷子做题,很多人答不上来。到了下午,考场上剩下的基本都是知青了。当时公社党委副书记也是我们景山学校高年级的下乡知青,他在监考时走到我旁边看了看。考完试后,他跟我说,“你考得不错”,我当时很兴奋。

新京报:你在填报志愿时是如何考虑的?

崔愷:当时高考是考前报志愿,我想报清华建筑系,但当年清华建筑学专业没有招生,我就报了清华物理专业。第二志愿报的是天津大学建筑系。

考完回家,我和大院里的孩子们互相对题,发现有一道数学题我套错了公式。因为这道题,我没有去成清华。这是挺有意思的一个转折,因为我内心不是特别喜欢物理专业,只是希望上最好的高校。

但是上了天津大学,由此走到建筑师这条路上来,是一种缘分,也是我的幸运。

谈大学生活:老师亲自画讲义,师生结下深厚友谊

新京报:你入学时,大学校园的环境和教学条件是什么样的?

崔愷:年唐山大地震之后,天津也是重灾区,天津大学的操场上搭满了市民的抗震棚。我们没有操场,在学校的小马路上体育课。但是教学楼的条件挺好的,我所在的校区是上世纪50年代建校,是徐中老先生带着许多青年教师设计的,建筑很有特色,一直被保护和使用得很好。

在我们77级学生入校之前,已经有年和年两届工农兵选拔大学生,教学楼一直处于使用状态。我们77级是考试进来的,老师们对我们给予了更多的期望和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jj/190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