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殿风 http://pf.39.net/bdfyy/bdfal/140916/4474568.html
我的童年,是在南京市小营小学度过的!很快乐!
年10月,小营小学由华东军区空军干部管理部创办,其前身为空军子弟小学。年12月31日,学校由南京市教育局接管,取消了住宿制,更名为南京市小营小学,文化大革命初期曾一度叫红鹰小学,仍长期保持着“部队子弟小学”的特点。
小营小学招收的学生主要为空军司令部、政治部军人子弟,一街之隔的大军区(南京军区)军人子弟,以及少量的附近居民。因为是空军部队子弟小学,学校的正门是朝内的,而现在龙蟠中路的大门在当时只是一个小门,以方便部分学生及教师出入。
年9月,我从“空司幼儿园”(现在的“小百灵”)毕业,顺利(直升)地成为了小营小学一年级学生。幼儿园与小学距离很近,我们30多个“毕业生”,排着队到小营小学主楼前拍了毕业照。这个主楼是建国前的“飞机大楼”,现已拆除。
年1月8日,我光荣地戴上了红领巾,成为了第一批“红小兵”。因为1月8日为周总理逝世一周年纪念日,校长特别要求,上台戴红领巾时不准笑!我因为笑了而被同学“举报”,还受到了批评和惩罚。不久“红小兵”很快恢复为“少先队员”。
据说,当时的南京只有3所小学准许接受外宾参观,其他两所分别为北京东路的成贤街小学。当时的外宾以友好国家为主,记得当时坐在后排的同学因得到罗马尼亚友人赠送的铅笔,而被小伙伴们羡慕不已。
关于南京在年左右只有3所小学接待外宾,有些网友提出异议,认为还有琅玡路、解放路、建宁路、夫子庙、上海路、山西路、鼓楼一中心、长江路、逸仙桥、五老村、游府西街、南师附小、天妃宫等小学。能够接待外宾,这在当时也算是“殊荣”吧。可能是时间上的差异,也有可能是玄武区只有3所,其他区也有的缘故。
小营小学在当时算是个“名校”,还有个由学生组成的“宣传队”,经常到工厂等地宣传“革命形势”。我有幸成为其中一员,代表节目的角色就是“三句半”中的第三人。记得有次到某工厂演出,被亲戚认出,而感到“十分光荣”。长大后,“五音不全”的我,特别留念这短暂的“文艺生涯”。
小学生活是快乐的,特别是一年级,无忧无虑。上学、放学,无需家长接送,与小伙伴们沿着部队大院难得的柏油马路蹦跳着,不时地窜到路边的菜地,捉些知了、蚂蚱、蝴蝶,甚至是蜜蜂等等。头上有“黄三角”的母蜂是没刺的,捉到后挤下它的肚子,就会甘甜的蜂蜜溢出,用嘴一吸,至今回味起来仍可激荡起“哈拉滋”。当然,也会有走眼的时候,如果误捉到没有“黄三角”的公蜂,那手掌上就会留下个红包,但仍不会削弱捉蜂的热情。
那时的作业很少,也没有课外班,放学后可以尽情地玩耍。红领巾好像是一直带戴到初二,才举行了退队仪式。初三后的学习才开始紧张起来。
小营小学是南京市的体育传统学校。学校的男女乒乓球队都获得过南京市冠军,出过全国少年跳高冠军和游泳冠军。足球是学校的传统项目,参加全国、省、市、区各种比赛获24次奖,其中冠军15次。为国家培养了专业足球运动员和教练员达28名,我的同学王忠曾入选国家少年队。
还有哪些快乐的童年记忆呢?文中部分细节可能有误,请大家指正补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