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治白癜风 http://www.jk100f.com/m/
现在,中国父母的教育焦虑非常普遍,经常看到年轻的父母因为辅导孩子作业而大发雷霆,弄得家里鸡飞狗跳、孩子惶恐无措;也经常听家长们说课外给孩子报了多少辅导班,一到假期更是马不停蹄,在各种兴趣班、培优班之间奔波,问题是花了大把的金钱和精力,却没有多少效果;而孩子们小小年纪就写作业到深夜的情况,更是屡见不鲜,以至于许多孩子失去了学习兴趣,甚至患上了抑郁症。
在此,我想借这篇回忆性的文字,通过发生在我身边的真实的案例,来探讨一下少年儿童的教育问题:怎样才能让孩子不知不觉地爱上学习?轻轻松松地学好数理化?
今天,弟弟从上海来武汉开会,我们姐弟终于在分别几年后相见了。
说起来有些令人难过,我们曾经那样亲密的一家人现在分落在三处,父母在山东老家,因为爷爷奶奶还健在,他们七十多了还要照顾爹娘,一步也不敢离开。而我们姐弟由于放假不同时等原因,回家的日子总是相左。不知不觉间,已是多年未见。虽然,平时在家族群里也时有联系,但毕竟不是真正的相见,能一起散步、喝茶、吃饭,直接感知对方的一颦一笑。
遥想童年,我跟弟弟是多么亲密的一对姐弟呀。虽然,有时也打得不可开交,可是却一刻也分不开。每当爸妈要去走亲戚或是出外办事,问我们去不去,我们总是这样嚷成一片:弟弟去我就去;姐姐去我就去。因为那时年纪小,说话有些咬舌,所以邻居老吴大娘一见了我们,就学着我们说话的样子逗我们:唧唧唧唧(弟弟)戛戛戛戛(姐姐)。
还记得舅舅家的三个漂亮又厉害的表姐,她们之间都是互叫对方名字,我看到觉得很新鲜很酷,也想这样叫弟弟,可是却怎么也叫不出口,因为“弟弟”这个可爱又亲密的称呼已经融入了我的意识和血脉中,直到现在我也是这样称呼。
小时候,弟弟是我最疼爱最佩服也最为之自豪的人。记得妈妈曾对人笑言,每当弟弟入睡后,我就会搬个小板凳坐在床边,久久地看着他。弟弟小时候是我们那个部队农场有名的漂亮孩子,基地的照相馆里经常挂着他放大的照片。也许是因为以前生活条件差,又不太讲究,所以很多孩子都跟蓬头鬼似的,而我们家是当时农场的人们羡慕的双职工家庭,条件相对较好,在别人眼中孩子们都收拾得比较“洋气”。再加上弟弟当时长得方头大耳,脸色红里透白,睫毛又密又长,眼睛又是漂亮的双眼皮,姥姥带我们出去玩时,经常被人戏称为“吴法宪”(好像是四人帮手下一个肥头大耳的官员)。
而且,弟弟是多么聪明啊,从小就表现得与众不同。他三四岁刚上幼儿园,就用拼音给妈妈写了一封信,当时妈妈正在外地住院,感动得逢人便说。四五岁时,爸妈有一次突然发现家里的墙上画了很多铅笔画,大白菜、书包甚至是孙悟空画像,而且惟妙惟肖,竟然是弟弟自发的创作。家里买的唐诗选本,很快他就能熟练背诵了……那个时候,还没有现在的早教培优观念,更何况是在那个偏僻的孤岛农场,爸妈又没有什么文化。所以在我心中弟弟就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
上了学,弟弟也是我们全家的骄傲。那时我只是在全班得第一,而弟弟是全校甚至是全场(有十几个分场)的总第一。作文还曾经在职工大会上被场长朗读。这种情形一直持续到初二。
那年,他突然就叛逆了。
其实,弟弟从小就是个很有想法很倔强的人。记得小学时,爸妈单位的自办小学根本就开不起来自然课,可他却特别有兴趣,靠自学在全场统考中自然学科得了满分;平时经常把家里的收音机、电风扇等小电器拆开重装,当然结果经常是总会有一两个零件装不上了;上了初中,他更是迷上了电子,自己从上海邮购学习资料,还制造了许多新奇的玩意,例如能光控的小闹钟等等;他还写章回体小说,写了厚厚一本,在小说中,主角也就是他自己,是个上天入地像孙悟空一样神通广大的人物。
他的作文也是稀奇古怪,被老师评为“有歪才”。尤其是他的一些歪理真是要气死老师,什么“学习不是为了考试,是为了玩得更好,生活得更有趣”“高中根本不需要语文老师,自己看书就行”等等。你要知道,那时可是八十年代初期,又是在那样一个偏僻封闭的环境中,我真不知道他是怎么才有了这些古怪的想法的。
因为叛逆,因为不服管教,因为特立独行,爸妈不知多少次被请家长,老师也是可惜一个名牌大学苗子就这样毁了,甚至有老师恨铁不成钢,断言他这种性格以后干什么都不行。我还记得我当时的心痛和不甘,因为我一直相信我的弟弟是最聪明最有出息的,而且也是心地单纯善良的。还记得有一次姥爷从基地买了一台电视机,雇了一辆三轮车运回家,弟弟非要跟着去,姥爷家离我们那有四十多里地,爸妈不让他去,可他就是不听,大家都说他不懂事,可是回来后,他却给我说,路上那么远又那么荒僻,他怕姥爷一个人会出事。可是,他却从来不愿意当着别人的面说好话,所以看起来就有些桀骜不驯,不通人情世故了。
好在我上了大学后,对他颇有些触动。到了高三最后阶段,爸妈已经做好了让他读石油技校的打算。其实,那时地方上的本科大学生比起我们那里胜利油田的工人待遇差远了,但弟弟却又一次坚决地说不,他说:我要上大学!
还记得放假回家,我看到他的房间里贴满了学习安排和英语单词,他说他的基础落的太多了,不能再跟着老师按部就班地复习,要有自己的学习计划。我一向是规规矩矩的好学生,很担心他自搞一套的效果。
但功夫不负有心人,高考成绩下来,所有人都大吃一惊,他竟然考上了一个不错的医学院,虽然是专科,可是是当时全国唯一的放射专业,医院。你要知道,九十年代初,在我们场里,能考个中专都很不错了。
可是,这时的他却有了自己的目标,他不想去读,想复读考自己心仪的大学和电子专业。最后,爸妈连哄带骗才让他去了学校报到。可是,由于实在是对医学专业不感兴趣,从大学起,他才真正开始了艰苦的自学。(大家知道,医学专业本身就很难,还要在保证能毕业的前提下,去自学电子通讯专业的课程,是有多么不容易。早知如此,何必当初!)
当时计算机还十分昂贵稀缺,他就用小霸王游戏机学电脑;没有资料,就在图书馆一本一本地抄写。英语基础不好,就一本本做阅读,强记单词,就这样,专科的他不仅过了英语四级,还在六级考试中得了全院第一(包括本科专业在内)。高等数学用他的话讲就是全班只有他弄懂了,还是靠自学,以至于同学有问题都不请教老师而是问他。
毕业分配他放弃了去北京的机会,医院的机会,毅然回到家乡,被分配到一个乡派出所当警察,用他的话就是:置之死地而后生。
其实,当警察在当地也是个令人艳羡的工作,但他却是志不在此,在别人眼中,他大概就是个异类,和那个环境格格不入。但两年后,一纸某著名大学的研究生录取通知书震惊了所有人。
后来,顺理成章,又考上了博士,在上海成家立业,一切变得顺风顺水。
那时博士毕业,留在大学教书很容易,更何况是全国排名前几名的高校。家里人都希望他能安安稳稳地当个大学老师,名利双收又是铁饭碗。可是由于看不惯教授办企业把学生当员工的现象,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外企。那时,他说,我早晚还是要回去做学问的,先到外企挣几年问心无愧的高薪,等有了物质基础再回来。
相书上说,二月二龙抬头,生在这天的人是有福气的。当年困厄中弟弟也常以“潜龙在渊”自励。难道冥冥中真有所谓命运?果然,如他所愿,在企业干了十年,他又进了研究所,过上了相对轻松自由的日子。
现在,每年携妻带子出国旅游,甚至在国外也买了产业,俨然是人生赢家了。
可是,当年的桀骜少年已然变成了一位谦谦君子,连我们私下说话,说到科研高校界的一些事,都很谨慎地提醒不要到外面去乱说。记得当年,他可是经常出言不逊的啊,以他那样的第一学历依旧傲视那些毕业于北大清华甚至国外名校的同学同事。而且,事实也证明他并不比他们差,甚至他长期养成的超强的自学能力,使他比别人走得更远更好。
人说,外甥随舅舅,儿子从小也被称学神,玩玩打打地没怎么管就考了个名牌大学,好在儿子性格平和,少走了许多弯路。
还好还好,命运不会亏待努力的人。现在,就是最好的时候,虽然感慨时间对人的改变,但又有什么可抱怨的呢?
纵观弟弟和儿子的学习经历,以及家族中还有一个受他影响、原来是典型的“学渣”“熊孩子”后来幡然悔悟并且也通过自学考上博士的表弟。我深刻感到学习真的需要兴趣、主动性和毅力:感兴趣就不觉其苦,就会有主动性,有兴趣往往也会更有毅力坚持下去。
而自学能力的养成,对能否走得更远至关重要。小学和初中低年级阶段,真没必要像“小高三”似的让孩子反复做那些到了一定年龄就自然会了的试题。
儿子小时候我们没时间、精力管他,他“自觉地”作业只选三分之一做,不知被老师请了多少次家长,但我们始终相信自己的判断,鼓励他,相信他,给他买大量的书和杂志,尤其是有意识地培养他科学方面的兴趣。(当然,不是鼓励孩子不写作业啦。)所以虽然我们都是文科出身,孩子却成了“理科大神”,从初二开始优势就显现出来了,甚至后来在大学自主招生、研究生保送面试中的优异表现,他自己都说小时候的阅读积累仍使他受益呢。
所以让你的孩子多读点科学方面的书吧,给大家推荐下面这套《俄罗斯大师科学丛书》,这是世界科普大师、趣味科学奠基人别莱利曼的代表作,入选世界十大科普读物,全世界销量超过两千万册,也是人大附中等名校教师推荐的校外必读课外书。
多读书,就有了理解力;有了理解力,学什么都快。而多读科普书籍,不仅可以培养科学兴趣,增加知识面,更可以让你自然而轻松地学好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科目。这已是很多成功人士的经验之谈,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还不开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