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参加过一个短期的国画班。很感恩老师教得很用心。虽然时间不长,但何为工笔,何为写意,老师都讲得清清楚楚,也教我们都去尝试。
而且国画三大类型,花鸟,山水,人物。老师都让我们练习了。我们就是名副其实的兴趣班,都是因为兴趣而学习,没有人走专业的路子。
师自己也不专业。他本身是教生物的。他说,最早对画画产生兴趣是在细胞结构图的时候。我觉得这脑回路有点清奇。
我自己本就是天马行空的人。写到这儿,不由得想到鲁迅的《藤野先生》里面说周树人先生画解剖图到底是要科学还是要美观的事情。
“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
但是我还不服气,口头答应着,心里却想道:图还是我画的不错;至于实在的情形,我心里自然记得的。”
哈哈,文豪的不服气听起来都那么理直气壮啊!
亲们,能联想到这个梗不?
我又联想到曾经流行的一个词叫“斜杠青年”。《圆桌派》有一期就讨论这个。我很赞成一个观点,以前的文人,“书琴字画”本就不分家的。
所以,我觉得热爱文字的我,应该学画画,这样可以离“文青”更近一点。于是,我兴冲冲地去报名了国画班,还当了小班长。
很遗憾的是,我几乎没学会什么。但是,对勾线笔情有独钟。本来是工笔画的时候,老师叫我们临摹,先用铅笔画轮廓,再用勾线笔描一遍。我觉得工笔比较死板,我更喜欢写意画。后来无意间看到丰子恺先生的画作,不明觉厉,觉得就像简笔画一样,用勾线笔就能勾勒出来,就学着画。
不知是不是我自己无知,我总觉得无论是文字还是绘画,原创才有灵魂。而我在绘画上毫无天分,即便是依葫芦画瓢,也是画虎不成反类犬。
不过,我学画画的初衷也是“图文并茂”。我喜欢自己写点小东西,觉得文字配点画比较好看。那就随便画吧。
这幅《窗外》,让我想起琼瑶的《窗外》和曾经流行一时的《窗外》。“再见了,我亲爱的梦中女孩,我将要去远方,寻找未来。”那时我在家乡读中学,如今我在异乡,虽然不算特别远的远方,却一直还在寻找未来。
而并非书和歌本身多感人,而是那是自己青春的记忆。琼瑶的《窗外》我对里面的风花雪月印象不深,我就记得里面出现了“臭豆腐”和女主的妈妈问女主爸爸的灵魂拷问:“我们到底为什么生孩子,养孩子?”
所谓,酒不醉人人自醉,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
每次看《窗外》,都有不一样的感悟,也许这就是岁月的赠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