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原生自卑,痛不欲生
我给儿子报了两个兴趣班:跳舞和画画。前些日子,我在手机上看老师发来他们的跳舞视频。
“你这跳得一点也不像啊~”我拉过儿子,一边指点着视频一边纠正地说:“你腿怎么老伸不直呢?这动作又错了,这动作也不到位。”
他爸偏巧也凑过来,抖搂着儿子的绘画作业,取笑说:“这画画得也一包糟啊,我看报兴趣班的钱是扔水里了!”
儿子嗫嚅着嘴,头耷拉着,也没吭声。晩上我见他睡了,去给他掖被角,他突然睁开眼睛问我:“妈妈我是不是很笨?我干什么都不行。”
儿子的眼里有亮晶晶的泪水,细问才知道,原来是今天我跟他爸爸无意间的打击,关于“自己不太好”的感受进心里了。说者无意,听者可能就有心了。
前段时间在网上看到一则新闻:西安市一个9岁小女孩跳楼身亡,而她的作业纸上写着刺眼的“为什么我干什么都不行”的遗言。
原来是事发当天,老师布置了一篇作文,女孩来不及写完,她觉得自己很失败,自责绝望之下,选择了跳楼告别这个世界。跃下高楼之前,她还用稚嫩的笔迹向妈妈道歉:“对不起,这是我的决定。”
这则新闻刺痛了我的心,也让我反思起自己对孩子的言行。因为真正压倒骆驼的,从来不是最后一根稻草,而是长久的负荷。
心理学中有个概念:原生自卑。它一般发生在童年时期,比成年后的次生自卑更顽固、伤害性也更大。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体会到强烈的自卑感,从别人的负面评价中否认了自己的价值。
这其中,家庭教育影响力最大。家人言语上的贬低、情感上的忽视、行为上的打压,都是造成原生自卑的重要因素。
现实生活中,我们能看见很多一脸沮丧的孩子,笨手笨脚,郁郁寡欢,他们会自我否定:“我不行,我做什么都不行。”
孩子对自身的认知本是不明确的,他之所以这样想,是因为接收到来自外界,包括父母的暗示:“你不行,你很糟糕。”他不会怀疑外界的评价是错的,只会觉得是自己太无能。
倘若一个孩子经常被差评也习惯了被差评,就如水滴石穿般,腐蚀了他的自信,也击溃了他原本可以光芒四射的前程。他会逐渐认同这些差评,自暴自弃自我伤害,甚至严重到放弃生命。
02无效攀比,吞噬童真
父母为什么要差评自己的孩子?大部分情况,是心中有了一个参照物,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别人家的孩子”。
“楼下那小子比你小一岁还高你半头,瞧你跟个小矮人一样。”
“整天上蹿下跳你烦不烦,你看邻居闺女秀气又斯文。”
“那谁谁谁钢琴比赛舞蹈比赛都全国拿奖了,你再瞧瞧你,没一样拿得出手的!”
“85分还值得乐啊?!你看看人家回回分也没像你这样!”
……
有没有发现,父母是在选择性比较,从日常行为到学习成绩,他们总能精准捕捉别人家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再随手给自己孩子一个差评。
但是却忽略了,楼下个子高的男孩,可能非常顽皮;邻居家斯文的女儿,可能没什么才艺;那特长广泛的孩子,可能成绩一般;班上成绩满分的同学,也可能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这些父母都选择性忽略,他们似乎更习惯挑别人的优势来比较自己孩子的劣势。
这种攀比,其实毫无意义。被差评的孩子,可能也不会因此有多大改变。但是却像一根刺深深扎在了孩子身上。
之前看到一则新闻,一个13岁男孩离家出走了,他留下字条:“亲爱的爸爸,你不用找我了。以后你不认识我,我也不认识你。你不该有我这样的儿子,再见了爸爸。”
幸好后来民警找到了他,问及出走的动机,孩子委屈地说,爸爸总拿他和别人家孩子比,他得不到爸爸的喜爱。
父母意识层面可能认为与优秀的人去做对比,这对孩子来说是一种鞭策与激励。但是这样的“教育手段”,需要适度适时,而且也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适用。用别人的长处来比较自己孩子的短处,总归是比不过的,如此的话,也只会让孩子觉得,我不如别人,我真的很差。
去年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等机构发布《青少年蓝皮书》显示,“你看别人家的孩子”这句话压倒性地入选为“未成年人最不喜欢家长说的五句话”里的榜首。
无效攀比像一个黑洞,不仅吞噬孩子的童真与快乐,还会生出爪牙缠住孩子前进的脚步。孩子多么渴望父母的认可,也相信父母是爱自己的,如果连父母都不愿意夸奖不愿意认可,那他又如何前行呢!
03过高的期望,隐匿着父母的虚荣
别人家的孩子中,的确不乏出色的,但并不表示,这样的孩子不会被父母差评。
我儿子读小学,班级里有一个特别优秀的女生叫琪琪,语数英门门领先不说,各种奖杯证书拿到手软,班上的黑板报是她画的,学校的联欢会是她主持的,真正全面发展样样精通。妥妥的“别人家的孩子”范本。
但再厉害的孩子,也有疏忽的时候。有次年级考,琪琪只考了第二名。开家长会时,她妈妈全程黑脸,散会后把女儿拽出了教室。
我没有听清她们母女的对话,只能看见琪琪妈脸上的怒气和一张一合快速抖动的嘴唇,琪琪则垂着头,一副“受惊的小鸟”模样。不难想象,琪琪妈极有可能在批评她发挥失常。
为什么孩子稍不优秀就一顿差评?撇开望子成龙的滤镜,过高的期望,其实也隐匿着父母的虚荣心。
点开琪琪妈的朋友圈,全是关于孩子的各种荣誉:高分成绩单、奖状奖杯、才艺作品。她仿佛置身于聚光灯下,随时等待别人的喝彩。
父母无法接受孩子的退步,退步在他们心中可能意味着失败,失败意味着平凡,这种巨大的心理落差,让他们难以接受。
过高的期待,是毁掉一切关系的开始。虚荣的父母,常会把自己不能达到的目标转移到孩子身上,极尽严苛,吹毛求疵。
04盲目差评,孩子成了负面情绪收纳桶
还有一种父母,会无缘无故地对孩子进行差评,可能因为工作不顺,也可能因为心情不好等等。
最近热播综艺《老师,请回答》中,一个小男孩委屈地在镜头前哭了:“妈妈,能不能别叫我二百五了?”
小男孩说,妈妈经常说一些让他伤心的话。他写作业时间稍微长了,写错字或者做错题,妈妈就会大声咆哮,扔掉他的铅笔,骂他二百五。
小男孩一边哭着说:“我会很努力,希望妈妈能多给我几次机会,我想让她再帮帮我。”
七岁的小孩才上小学一年级,写错一两道题,写慢了几分钟,真的会影响学习成绩吗?可能并不会。
有调查研究显示,父母感到焦虑、挫败的时候,会更多地指责与批评孩子。接收这种莫名的批评,让孩子无所适从,他被迫吞咽消化,成了父母情绪的垃圾桶。
父母利用自己的权威,孩子丧失的则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应有的尊重。父母的刻意打压,潜意识里会有对孩子的精神控制,希望孩子听自己的,按自己想要的样子去发展。
05温暖的父母,善于给孩子好评
上个月,孙俪在微博晒出自己和女儿小花的书法作品,并夸奖道:“我觉得小花写的特别棒!”
来自妈妈真诚的赞美,相信孩子心里一定乐开了花,下次练字时会更加干劲十足。
心理学家苏珊·福沃德博士在《中毒的父母》中写道:“没有一个孩子愿意承认自己比别人差,他们希望得到成人的肯定,他们对自己的认识也往往来源于成人的评价。”
父母的一句好评,表达的是认可与接纳,传递的是关爱与温暖,每个孩子都渴望从父母那里听到:“你行”“你真棒”,这种正面的积极的鼓励,会让他在好评中确认自我的价值,更自尊、更自信,更有创造力。
没有必要将孩子与别人比较,人无完人,每个孩子都有不足之处,每个孩子也都有自身的优点。真正的优秀,是与自己竞争。拿自己当参照物,只要尽力而为,就是值得肯定的。
也没有必要给孩子定过高的目标,期望与能力是应相匹配的,如果孩子有这个潜能,自会通过努力实现飞跃,期望过高,不仅不会产生激励作用,还会使孩子备感压力,好高骛远不如一步一个脚印。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生命轨迹,我们要告诉孩子,我们相信他能变得更好,但即使他终将平凡,也是我们最爱的宝贝,他在父母心里的位置,谁也取代不了。
我们要学着接纳孩子的不完美,正如接纳月圆与月缺,哪怕一弯残月,也照得出满室清辉。
为人父母,给孩子一个温暖的眼神,一句真诚的好评吧。就在今天,就在此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