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手在民间济南趵突泉畔的扫地僧火了

喜欢看金庸小说的朋友应该都知道,在《天龙八部》里有位“扫地僧”,隐居于少林藏经阁,日常功课是扫地,但武功却极高。

近日,济南趵突泉畔也出现了一位“扫地僧”,他叫郭茂福,今年54岁,是趵突泉景区里的一位保安。

-趵突泉景区保安-

郭茂福

别看老郭个头不高,但他能熟读趵突泉内的所有碑文,在工作之余还会义务给游客讲解趵突泉的各种知识,趵突泉泉水四周的十几块名人碑文他都门清儿!

“趵突泉有好几个名字,最早称为‘泺’,河南安阳出土的甲骨文上就有这个‘泺’字,后来又叫‘娥英水’‘槛泉’......”

由于他对趵突泉准确全面的讲解,引来一片赞赏,被广大网友形象地称为趵突泉畔的“扫地僧”。

更有部分网友“调侃”道:

太“凡尔赛”了吧,连景区的安保人员都能给游客讲碑文!

太专业了!这不得给安排双份工资?

这年头没点才艺都不好意思当保安了...

哇,趵突泉太神奇了,老郭,求偶遇!

郭茂福是济南济阳人,大家都喊他老郭。他主要负责趵突泉周边的游客安全、纠正各种不文明现象。一个保安,怎么还客串起导游了,这要从一年前的一个经历说起。

说起这个经历,老郭还有些不好意思:“一个游客问我曾巩那首诗怎么念,咱也不懂啊,咱也不会念不下来啊,很尴尬,就下定决心要学,把这几首诗全部学下来。”

说学就学,54岁的老郭开始了学习之路,因为只是初中毕业,很多碑文上的字确实不认识。

但他发现很多经常来的老年人对碑文都很有研究,于是在工作之余,他不懂就问;在导游讲解的时候,也反复琢磨。

一年下来,不仅曾巩的碑文记住了,趵突泉四周的苏辙、赵孟题词的十几块碑文也全记住了,对于最近自己在网上走红,郭茂福没觉得很了不起:

“都是工作环境的原因,我了解的知识只是皮毛,趵突泉的文化太深厚了,十年八年也学不透。”

在记者采访老郭时,济南的一位陈女士正好在旁边听说了老郭的事情,不由竖起了大拇指,“我认为这个是应该大力提倡的,如果我们每一个人像他这样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自己的文化,中国的奋起,还用说吗?”

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劳动,隐藏在民间的“扫地僧”们还有很多......今天好客君就带大家来认识一下这些民间的“高手”~

-山东博物馆保安-

董光庆

山东博物馆保安董光庆,在工作之余作画的场景被网友拍下上传,随即在网络上大火。

经常到山东博物馆孔子学堂参加活动的观众一定对保安董光庆和他创作的孔子像印象颇深,他画的孔子像线条明快、须发飘逸,不输专业水准!

董光庆主要负责山东博物馆内孔子学堂附近的安保工作,正是这份工作,让他与自幼感兴趣的绘画结了缘。

受父亲喜欢绘画的熏陶,董光庆从小便对绘画和雕刻感兴趣。年从工作岗位内退之后便来到山东博物馆工作,天天接触馆内的孔子画像,让他萌生了创作的想法。

“最初的时候用铅笔画,参照吴道子的孔子像来画,熟练了之后就用毛笔来画。”

随着绘画越来越熟练,董光庆也将创作内容延伸开来,山水花鸟和李白、杜甫等名人都在其笔下得以展现。与此同时,绘画材料也从最初的纸张扩展到了泡沫板、竹片、石头、风油精瓶等,赋予画作不同的美感。

“这两年创作的作品除收藏外,也有部分用于活动现场展示和赠送。”董光庆说。

毫厘之间尽显功力,以刀代笔篆刻万物。近年来,除人像绘画外,董光庆还学习了微雕技艺,开启了另一番创作天地。

年,济南非遗微雕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王天明公开收徒,报名并通过面试的董光庆于年成功拜师,开始学习微雕技艺。

与绘画不同,微雕创作以刀代笔,对技艺要求更高,所需时间也更长。

“微雕创作需要的材料都需要自己搜集处理,有时也会购买一些下脚料,将其打磨成厚薄合适的石头片进行创作。”董光庆介绍,因微雕技艺属于盲刻,创作一幅作品需要45分钟到一小时不等的时间。

几年时间下来,董光庆的技艺也在不断提升,并先后创作出多种题材的作品。

-山东师范大学楼管员-

魏茂周

在山东师范大学,也有一位“扫地僧”。默默担任楼管工作十余载,初中都没毕业,却与诗结缘,已作诗五百余篇。

他就是临沂莒南县人魏茂周,年前,他在外做建筑工20多年。

年,一个偶然机会,他被亲戚介绍到山师应聘水电工。

年,他调动岗位,开始了楼管生涯。工作十余载,不变的是一丝不苟的态度和日益坚固的责任心。

随着在山师工作年头的增长,魏大爷受校园文化的熏陶,渐渐地对中国文化,尤其是诗词生出些好奇心。然而真正的启发源于他和好友的一次谈话。

年,魏大爷和好友一起聊天时,好友提到自己作的一首诗“每逢佳节人车往,五湖四海归家乡”,他心中猛地一动,“我觉得我也可以写诗。”从那以后,魏大爷的生活就发生了变化。

初中还没毕业的他,靠着对诗歌的痴迷和顽强的毅力,不知疲倦,一路写来,魏大爷已经写了三本自己的诗词了。

一边负责工作,一边写诗不辍,当然,任何事都不可一蹴而就。魏大爷创作过程中最大的困难,就是自己之前仅粗粗念了几年书,对汉语拼音不甚了解,这成为他写诗求押韵上的阻力。

开始时,他的诗仅是只言片语凑成的长篇顺口溜,不押韵,也经不起推敲。后来经过与几位老师和同学的探讨,他开始潜心阅读唐诗宋词,也开始立志创作真正的诗词。

他说:“你们大学生比我有文化,都是我的老师。”

“不读哪家的诗,就不识哪家的字。”魏大爷不满足于简单的文字,开始提升自己的文化底蕴。于是他花甲之年竟生出巨大的读书学习的渴望,开始大量阅读并力求精读许多书籍。

他的床头上放着《唐诗宋词》《陆游选集》《梁山伯与祝英台》等书,工作闲暇时便捧着读一读。拿起《唐诗宋词》,魏大爷满脸自豪与欣慰,“这是一个同学发现我喜欢研究诗词,买了送给我的,已经来回看了好多遍。”

就这样,靠着不懈的努力学诗、写诗,魏大爷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就写了上百首诗。而且其中一首七律,还上了大学校报,并被当地不少报纸转载:

《泉城游》

趵突黑虎碧水流,鸟啼蝉鸣微风柔。

水绕泉城游人醉,河围烟柳水中游。

绿树成荫花烂漫,水流船荡浮萍悠。

妩媚娇姿影河畔,舞起双双月高楼。

魏大爷说:“我最大的自豪就是来山师打工,在这里工作踏实,最重要的是学到了文化。”山师浓厚的学风,使工作其中的魏大爷深受熏陶:“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都可以作为我写诗的背景。”

看了《梁山伯与祝英台》,魏大爷写下“轿迎红妆泪水横,蝶恋梁魂天父惊”的诗句。

回乡探母,留诗“日思夜梦愿节短,归心似箭恨路长”。

感悟人生,写下“花有重谢重开,人无青春再来”“珍惜日月流年,虚度耄耋感慨”。

回味从诗路,心生感慨“诗魂垂世后生润,蹉跎声里笔墨耕”。

寒冬腊梅盛开,赞道“风吼霜寒花怒放,腊梅映日笑寒冬”。

这就是魏大爷——一个平凡山师人的诗意世界。取得了一些成就也从不自傲,还以亲身经历劝勉山师的莘莘学子:“国家缺乏高科技人才,需要诗词的传承者,你们是大学生,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还是要少将精力花费在刷手机上,应该借助学校的资源,多读书、学本领、长见识。”

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扫地僧”。他们或许为人低调,站在人群里找都找不到......

他们或许是公园里拿毛笔蘸水写字的大爷,又或许是工厂里的普通工人,但是他们的存在,给了我们太多惊喜。

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一颗星星,因为他们努力的样子闪闪发光!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jj/679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